古浪峽以南,過了烏鞘嶺再無險關阻隔。
劉承宗留下馮瓤部車營屯兵山北古浪所,張天琳部大營留守古浪峽,親率虎賁營、甘肅涼三營、魏遷兒部大營共一萬五千余名軍兵,浩浩蕩蕩開進了莊浪河谷。
原本據降兵所言,明軍在莊浪衛還留有千余軍兵,劉承宗打算交給新成立的半個涼州營作為主力攻打、甘肅二營作為外圍兵力,打完進軍甘肅的最后一戰。
他人還沒從古浪峽出去,魏遷兒部前鋒已經奔到了距莊浪衛不到四十里地的武勝驛。
魏遷兒部成立大營以來,還未拿下像樣的功勛,正為拿下莊浪第一功而馳騁突進,不過他注定要失望了,此時駐守在莊浪衛的不是明軍,而是叛軍。
莊浪衛在劉承宗入主青海后遭逢多次戰亂,元帥府與明軍在莊浪河谷反復拉鋸,明爭暗奪,讓這座衛城多次易主,百姓原本也跑了個差不多。
不過因為洪承疇的堅壁清野,倒是把不少涼州百姓遷進河谷,早前這里的守軍是從古浪峽被派過來的連城土司魯允昌,這也是個跟劉獅子有深仇大恨的倒霉人物。
倆人的仇恨早在河湟大戰時就攢下了,當時為防甘肅鎮邊軍南下,劉承宗遣兄長劉承祖、偏師李萬慶奪取大通河,占領了魯土司的家鄉。
隨后魯允昌撤入莊浪衛,家鄉沒了,好在仍有忠于他號令的馬牙山諸番,他依然是統治莊浪河谷的大土司。
結果隨著甘肅大戰,馬牙山諸番的戰爭潛力也被抽空,魯允昌再也沒有辦法從這片土地上榨出兵力了。
就連他從古浪峽撤進莊浪河防守,率領的一千士兵,都有不少是楊嘉謨的標兵。
恰逢古浪峽防線被攻破,白廣恩被張天琳打到掉隊的潰兵逃進河谷,前線戰敗的消息傳遍莊浪河,留守莊浪衛城的一千士兵軍心隨之動搖。
魯允昌率領的士兵中不少人是甘肅標兵,標兵通常是最為出色的士兵,但再好的兵,沒有妥善的管理、安置、撫恤,打上幾場敗仗也就廢了。
因為人傷了沒處醫、人死了沒撫恤、撤退又只能離家鄉越來越遠,這種情況下再連敗幾仗,看不到取勝希望,他們就不再是一支軍隊,而只是一千個掌握武力的士兵。
一千個人,一千個想法。
魯允昌對這支軍隊也沒辦法,他拿不出任何東西鼓勵士兵,只莊浪河谷的地形能盡量遲滯劉承宗,再加上一點兒聽天由命。
但這個時代聽天由命通常沒有好結果。
七月初四,魯允昌剛剛從潰兵口中得知白廣恩潰敗,軍心震動;到了七月初五正午,南邊的野狐堡又傳來了壞消息一支六千余人的叛軍正在北進。
距離莊浪衛城,一百一十里。
收到這個消息,魯允昌并沒有多震驚,河湟是元帥府腹地,他早就料到那邊或早或晚會有叛軍襲,只不過南北齊進的巨大壓力,還是幾乎將這支軍隊壓垮。
在接下來的六個時辰,各級軍兵強闖莊浪衛衙三次,分別對接下來的轉移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