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爆發在宣大防線上的戰爭,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它跟黃臺吉想的不一樣,之所以不帶火炮,一來是自己從沈陽啟程就拉了三萬出頭的滿洲八旗和漢軍,這樣的兵力明顯不足以攻打明軍一鎮。
火炮對夯土結構的堡壘、城池沒有威脅,在攻守戰爭中起到的作用是壓制,攻軍火炮能壓制守軍火炮,就能有效減少攻城軍隊死傷,甚至敲掉整面城垛讓守軍不敢上城,直接將戰斗推入巷戰。
另一方面則是黃臺吉確實沒那個運力,后金面臨的戰爭環境跟劉承宗不一樣,使用的火炮鑄造技術也不一樣,他自主鑄造的紅夷炮都是用失蠟法制作出貨真價實的大炮,六千斤一門。
而運送物資,在重量上有臨界點,超過一個重量,就要投入多倍牲畜,以達到一頭的效果,二牛拉車能輕松拉動一千二百斤,而要想拽動六千斤的東西,就要投入二十頭牛。
他用于震懾蒙古的兩門大炮,拽過來就用了四十頭牛,單是運五十門大炮,就得湊一千頭牛,這一千頭出重役的牛每天吃草料兩萬五千斤,從出兵到現在五個月,就得吃掉三百七十五萬斤。
他如果有能耐組織這樣的運力,還需要背井離鄉跑到漠南打仗
他沒想到蒙古草原上的情況,更沒有想到進入宣大防線后的戰況戰事順利,戰斗也打得很好,但后金打不起這樣的仗,尤其是跟大明打不起。
小規模遭遇戰無法殲滅明軍、攻城戰無法攻克明城,處處以接近一換一的戰損,跟宣大邊軍在二道邊墻內進行無意義、無休止的野地浪戰,換命換得黃臺吉心慌。
再這么換下去,明軍的各路援軍抵達,那后金不就被換沒了嗎
崇禎也是這么想的,盡管這場戰役的開局,明軍打得不算很好,自始至終也沒打出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就像黃臺吉對戰事不滿一樣,驍勇善戰的后金軍沒能吃掉任何一支明軍部隊,驍勇善戰的宣大邊軍也沒能吃掉任何一支后金部隊。
這是因為宣大防線兵力較少,等各路援軍抵達,肯定要給后金軍來一場大的。
但實際上,這場糊里糊涂的戰役打到這個時間節點,雙方都已經是拼盡全力的最好表現了。
明金雙方的統治者都對進行到此時的戰役非常不滿,差別只在于,黃臺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感到焦慮,正在竭盡所能地為己方尋找撤退時機;而崇禎皇帝則對接下來的戰爭充滿期待。
然后援軍沒來。
傅宗龍那邊負責組織薊鎮、密云、山海關、寧遠抽調三萬援軍,軍隊根本湊不齊。
他自己手里就標兵三千,山海關先派來五千人,由副將王應暉率領,這人崇禎元年因為侵吞克扣軍餉被扔到詔獄里了,剛被放出來沒多久;寧遠那邊的吳襄說要湊六千人出兵,但手里就五千,朝中言官一罵街,他還要耍性子自己先走,又被傅宗龍好說歹說勸回來。
兵才湊了一半,出事了。
黃臺吉深感兵馬圍著應州城不是個事,大幾萬的后金軍入塞后專注攻戰卻一事無成,大同城里的宣大總督張宗衡也不怕他,滿洲兵也是人,處處受挫哪兒還有什么士氣可言再這樣耗下去,他就完了。
算來算去,此時不計一切代價攻陷一座城池,是符合利益的。
一來能補充軍需,二來是振奮軍心,三來也能震懾明軍。
更重要的是,后金軍前番四處圍堡邀擊,起到了作用,降人向導報告東邊有個靈丘縣,幾年前那里有個叫一綹白的頭目起事,在靈丘、廣靈一帶影響很大,他把西城墻拆了,后來一綹白雖然被官軍鎮壓,但朝廷沒錢撥款,西城墻到現在都沒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