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大明帝國現有體系下,除胯下戰馬、身上甲胄、手中腰刀外一無所有之人。
作為第一批前往老廟莊探路的五名騎兵之一,曹耀在路上告訴劉承宗這刀是為老廟莊可能發生意外磨的。
“但要再遇見那狗囊的千戶,他吃咱一千五百頓飯,我再送他三錢鉛不虧。”
三錢,是一顆鳥銃鉛丸的重量。
在老廟莊,半月前阻攔劉承宗進入村莊的木柵被摧垮、焚燒至碳化,隨處可見無頭死尸和屠宰牲畜留下干涸的血跡與骨頭。
牽馬漫步的劉承宗從地上拔出支斷矛提在手上,三尺矛桿被劈開的斷口毛刺著,三寸片葉精鋼矛頭鏡面毫無磨損。
這種不起脊的片矛頭多見于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現在的老百姓不會花大本錢打這樣的矛頭,讓劉承宗懷疑這支矛頭可能是過去戰爭留下的古董。
而且他還很可惜這根好棒子……顯然這支戰矛屬于老廟莊的某位莊客,主人在悉心打磨后第一次與賊兵交鋒就沒刺中敵人,反被人持厚背鍘刀或斧頭猱身而上,劈斷矛桿死于非命。
可能死的并不痛快,因為他的眼睛在左近搜尋,除了早已滲入泥土混為一體的血跡外并未找到符合猜測的尸首。
賊人一定走得很匆忙,或者搶到東西太多,以至于連稍加修復就能使用的兵器都不愿帶走。
劉承宗不一樣,他骨子里就有垃圾佬的基因,沒那么奢侈,抬手就把斷矛掛在紅旗身側。
他的掛具沒得勝鉤、了事環那樣的名字,只在戰馬鞍具左右各有幾個自制掛具,環里頭夾著鉤,還有能放刀和斧頭的皮具。
正常騎兵都有點掛具,但沒他這么多。
去年從塞外回來,燒荒行動大獲成功,射殺虜騎探子卻沒地方掛自己的戰利品,好多東西沒能帶回來,讓經常鉆窯洞的劉承宗倍感絕望,只覺得自己與虜騎打生打死打了個寂寞。
一氣之下就做了這些物件,本想著今年出塞給老劉家在延安府城清涼山上掙套帶鋪面的硬山頂宅子,誰成想叫將軍遣散了。
轉過木柵與塌陷的黃土寨墻,他走進被壓毀的院墻,院子里石砌的水井上蠕動蛆蟲,光禿禿的樹樁左右遍地樹皮木屑,在樹皮木屑里躺著個姑娘。
血流盡了,那身子白得像血。
他剛在塌陷的屋子里找到張臟兮兮的毯子,就聽見村莊里傳來嚎啕的哭聲,讓他甚至來不及把女孩的家人從井里撈起,只得潦草給她蓋上毯子遮住身體就匆忙循著哭聲跑出院子。
魯斌跌跌撞撞跪倒在一根大黑柱子前慟哭不已,他說這是村子的老土地廟。
劉承宗并不能從這根吊著位老人的黑柱子上看到一點土地廟的跡象,四周碎磚爛瓦甚至讓他瞧不出以前的院墻在哪,但這如果是他的村莊,他會比魯斌哭得更傷心。
這里不是村莊也不是家了,他們搜尋了整個村莊,到處是尸首,不單抵抗的被殺,不抵抗或沒能力抵抗的人也會死,無關男女老少皆然。
唯一區別大約是婦人的尸首大多還留著首級。
比起劉承宗和魯斌的壓抑,曹耀就好多了。
這老賊從院子里扔出只白貓,邊走邊罵街:“他奶奶哪個缺德玩意給院子里留了半缸酒,沒水貓喝醉了,抻著尾巴四條腿各走各的,老子還以為是大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