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打贏了唄。”
時至此刻,劉承宗懸著的心終于能松出口氣,派人往東穿過黃龍山去探尋杜文煥的消息。
不過派出的人還沒走多遠,就見到了來自南邊的信使。
準確的說,其實是獅子灣里劉承祖派的人,送來了楊耀在戰前向東傳送杜文煥至少兩千部隊自府城向東的消息。
這是劉承祖派來的第三個人,第一個走出山谷在云巖鎮一帶撞上杜文煥的塘兵,被殺了;第二個沒敢走大路,在黃龍山里迷路了。
第三個人啟程時,杜文煥的部隊已經從東邊向北撤退,就從宜川進了黃龍山的官道,但滿是泥濘的官道太難行走。
兩支部隊都會師了,才把消息送到。
不過這種事沒啥好怨的,要怪也只能怪這山路。
劉承宗出山時還回頭望了一眼深深的山谷道,打定主意這輩子不到萬不得已,再也不往這種大山脈的官道里鉆了。
還不如進小山的鄉間野道。
劉承宗很看好賀贊,在人們把賀虎臣等將官暫時看管起來后,他單獨派人把賀贊找來。
獅子營各哨部隊在洛河東岸扎營,二人也與洛河東岸尋了處干爽的古老石亭,坐在亭里聊了會天。
劉承宗問道:“你,怎么想明白的?”
“沒想明白,只是不能取勝,與你作戰毫無意義。”
賀贊其實把獅子營的情況看清楚了,也看明白獅子營能聚攏邊軍的原因。
就是因為這場大旱。
朝廷虧欠下級邊軍已經太久,不是獅子營太強,而是他們太弱。
這強弱并非在于士兵的戰力與士氣,而在于出征部隊沒有完整的出軍部署……朝廷從未把這事當成一場戰爭。
只當是鎮壓民亂,目的是殺死賊首。
可是在獅子營的俘虜營中,待了短暫兩日的賀贊,已經十分清楚朝廷在陜西面臨的不是一場民亂,而是一場戰爭。
甚至可以說是國與國的戰爭。
用過去那套,西軍慣用對付北虜的東西,行不通了。
朝廷對付北虜是放血,各邊墻部隊點選精兵強將,深入瀚海,用以牙還牙的殺人來報復北虜寇邊劫掠。
輔以長城經濟封鎖,既不讓北方部落得到錢糧鐵器,也不讓北方部落的小娃長大成人。
但這套東西對方劉承宗沒有用處,甚至殺了他都沒用。
最正確的辦法,是困住延安府,各城閉鎖堅壁清野,封鎖各處要道,由朝廷六部籌劃需要對付賊人、需要動員多少兵力、籌算所耗錢糧,一戰將之完全殲滅。
而非像現在這樣,擠一點兵力,往陜北填一支部隊。
本來邊軍的士氣就因欠餉而低迷,再打個敗仗,反倒被俘后從賊兵那得到極大撫慰。
這讓賀贊覺得寧夏兵就像一群送財童子。
但這些事賀贊解決不了,甚至賀虎臣也解決不了。
他們父子都死在這,也對事毫無益處,那還不如活著。
“我覺得也沒意義,你們要是在寧夏好好守邊,也不至于落得今日。”劉承宗嘆息道:“活的死的都是軍人,何必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