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言一連串的說出數不清的需要,目光定定盯著陳師佛:“要馬刀和弓箭,你們能給嗎?”
“別急!”
陳師佛面上大喜,他不怕擺言要的多,只怕擺言啥都不說,這會擺言一開口,他立刻回身找隨從要來紙筆,一一記錄下來。
“糧食可能不太好說,但其他東西應該問題不大,但你們能給啥?”
陳師佛問罷了,補充道:“我先跟你說好,有些東西的價錢大帥已經定了,就比如這毯子,如果只是羊毛毯,二兩一張;若這種有頂好的做工,這么大的要二十兩一張,還有更好的。”
“如果你們拿羊毛來,按百斤一兩的價錢收,西寧也是這個價。”
原材料的收購上,劉承宗并沒打算使勁壓低價格,因為這個價格本身就是假的。
白銀在這種交易中不重要,他們之間若能達成貿易,本質上還是以物易物。
而以物易物,在這個完全是賣方市場的環境下,他們的附加值太高了,幾乎等于為所欲為。
“除了糧食,別的問題不大?”
擺言懷疑自己聽錯了:“鐵鍋、馬刀,你們都敢賣給我?”
如果他沒聽錯,那就是這群漢人窮瘋了。
“大帥是這么跟我說的,只要你們愿意依附大帥,互通有無的貿易,能做的都可以賣,無非是價錢的事,肯定親疏有別。”
陳師佛想了想道:“而且大帥手上沒鐵,如果你們想要鐵器,就得先把鐵弄來;糧食也一樣,大帥不是不賣糧,只是他也缺糧,所以我估計糧食不會賣。”
“但如果你們拿來糧食或磨好的面,大帥也能給你們掛面。”
擺言越聽,越覺得劉承宗像個騙子。
他們火落赤部到青海的時候,情況和劉承宗差不多,都是牧民戰兵,啥都不好做,怎么劉承宗就啥都能做?
何況條件好得太假了。
如果擺言沒記錯的話,將近三百年沒人跟他們這樣貿易了。
他們在冶煉、打造的技術可能差了一些,但并不是沒有自造鐵器的能力,也不是沒有鐵礦,而是沒有大規模滿足日用的客觀條件。
這由游牧的生產方式決定。
礦產大部分在山里,在中原,一座礦山,為滿足礦工的生存,周圍會從有小商販賣干糧發展到村落,再有更多人投入生產,繼而產生一座手工業集鎮。
游牧的生產方式在第一步就卡住了。
挖礦的人少了,一年夠做出幾把刀子。
挖礦的人多了,沒人放牧就餓死了。
定居在礦山周圍耕作,不提農業從無到有在技術水平上的問題,都去種地、都去打鐵,就是其他游牧部落碗里的菜,誰想啃一口就啃一口。
長城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長出來的。
但擺言在幾乎接近謊言的感覺中,心里冒出了許多年未曾有過的冒險感。
他看見一種可能,一種重振部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