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聲音瞧過去,卻見一名面容嬌俏的少女挑著兩大桶米飯來到了山坳處,身后還跟著七八個同樣挑著食物的婦女。
見到少女把食物放在了樹蔭下,幾大堆正在勞作的村民頓時收到了信號,把手里的活干完后,陸陸續續朝著山坳處走去。
看著村民們捧著土碗狼吞虎咽,中年人有些狐疑地瞟了鐘主任一眼:“這是在吃晌午?”
與城里人不同,由于體力消耗大且飯菜油水不足,以前的許多有條件的農村地區是一天吃四頓的,早上六七點的早餐、中午十一點的午飯、下午五六點的晚飯,以及……下午三點左右的晌午。
但是杉樹鄉向來窮的叮當響,這邊的人向來沒有吃晌午的習慣——即便是有,那也不具備普遍性。
再加上他分明看見了那白花花的大米飯和貌似頗為豐盛的菜肴,這個與他對杉樹鄉的認知大相徑庭——按照以往的經驗,這種工程的伙食頂多就是幾大桶沒有什么油水的撈面配上幾大盆土豆和玉米,能讓村民們撐飽肚子就夠了,那會這么豐盛?
因此中年人有些懷疑,中間是否存在著某些不足為外人道矣的貓膩。
偷偷超支某些費用去收買人心也就罷了,畢竟在這種窮的鳥不拉屎地地方,扶貧辦的人干這事委實難以評斷是對是錯;
但是如果做的太過分,導致路修到一半就沒錢了,這可就罪孽深重了——他很懷疑到時候希望集團會不會在一怒之下中止一系列合作。
別以為中年人的顧慮可笑。
要知道,與“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一樣,農村干農活的人胃口是很大的,而一旦遇到了好菜,長期見不到油星的村民們怎么可能不放開了肚子大吃特吃?
想想看,百來號人,四餐面對著好伙食真要放開吃的話,一天兩千塊錢都打不住,90天的的工期結束,那就是至少18萬元!足足是修路費用的1/6!
在這個1萬元都算得上巨款的現今滇南,那么大的缺口,一個貧困縣從去哪兒找補?
聽到中年人的發問,鐘主任頓時有些麻瓜,他也是第一次來到現場,哪里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頓時支支吾吾了起來。
看到鐘主任這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中年人輕輕哼了一聲:“走,過去看看。”
………………
來到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中年人聞著身邊那混合著土腥味的酸臭,面色略微有些不自然,探頭看了看那幾桶已經被刮的干干凈凈的白米飯,以及另外幾桶菜,心中不自覺有些不舒服。
呵呵,伙食不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