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引多數都用在了這三邊。
事實上,也正因為缺少河套這個產糧地,陜甘寧三邊在萬歷年間開始就長期欠餉,這種欠餉不是銀子,是缺糧。
三邊軍在數十年的欠餉中,始終掙扎求活,直到崇禎九年之后,崇禎皇帝為了準備松錦會戰,徹底斷了三邊留供之需之后,三邊軍士才不得不走上歸附叛軍的路。
也正是有了底層軍官的加入,李自成才越滾越大。
延綏、甘肅、寧夏三邊,本屯只有十一萬石,你能怪軍戶逃衛所嗎?活都活不下去。
于謙的意思是把這八萬軍的名額的一半,送往河套半數,一來陜甘寧本就是戍邊衛所,所以才維持如此龐大的軍隊,二來可以減輕朝廷的財政壓力。
若是河套地區逐步穩定,可以考慮將多數的衛所遷至河套地區,進一步降低朝廷的負擔。
在原來的歷史線里,景泰三年的時候,于謙上奏移衛徹底占領河套地區。
但是那時候明代宗正在換太子,朝中黨爭已起,于謙意圖占領河套,一勞永逸解決延綏、甘肅、寧夏糧草問題的方案,就此擱置了。
也為日后三邊缺糧埋下了隱患。
現在于謙沒有這個顧慮了,大明皇帝大軍先把河套打下來,扔下了八萬眾的四威團營,駐扎河套。
于謙的這個提議,就變成了錦上添花。
朱祁鈺左右看了看說道:“既然無人質詢,那就辦吧。”
于謙很少在朝堂上,主動論策,但是只要是提那就代表這事兒很靠譜。
河套地區的開發的配套工作也在進行,相比較之下,于謙更相信大明的軍卒,而不是河套地區的義勇團練。
大明軍多四萬,總計十二萬軍在河套,進退有據。
萬一瓦剌人失心瘋了攻打河套地區,四威團營孤軍奮戰,義勇團練輔助也有破城之危。
料敵從寬,把事情做在前面。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黔國公、黔寧昭靖王沐英之孫、定遠忠敬王沐晟子沐斌,薨,年五十有四,臣請贈太傅,謚號榮康。遣官諭祭及有司以公爵禮葬。”
胡濙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寂靜。
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洪武十四年,沐英和傅友德、藍玉一道,領三十萬大軍平定云南,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沐英以西平侯鎮守云南。
那時候麓川思家就開始造反,沐英為大明守云南十余載,在朱標死后悲痛成疾,卒邊。
而后沐晟襲西寧侯大軍征戰安南,封黔國公,永鎮云南。
沐晟多次討伐麓川思家,沐晟子沐斌,也是隨軍出戰,沐晟薨于軍中。
沐斌承襲黔國公多有戰功,眼下,也薨了。
大明的英國公張輔走了,大明的黔國公也走了,朝堂之上,不免憂心忡忡。
胡濙有些悲痛的說道:“陛下,黔國公沐斌膝下只有三女一幼子,幼子沐琮不過十月,尚在襁褓,臣請定邊伯沐昂子沐璘,承襲黔國公位,以定邊陲。”
這一代的黔國公沐斌走了,他的兒子還小,只能讓旁支承襲這黔國公。
麓川不太平,思家隨時有可能復叛,若是讓這幼子承襲,主少國疑,云南恐有生亂。
朱祁鈺想起了張輔的庶子張懋來,今年才十一歲。
張懋可以幼沖承襲英國公位,是因為英國公府在京師。
而沐斌幼子沐琮不能承襲黔國公爵,一來孩子才十個月,會不會夭亡還不好說,二來,云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