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賓言一步步的走向了舟山海戰英烈祠。
這里埋葬著舟山海戰的死難軍士,入土為安,舟山海戰,沉了兩條斗沖,三條艨艟,有四十七人死于海中,尸骨無存,這四十七人只有衣冠冢。
還有兩百二十一人,死于攻城,雖然海賊的抵抗意志極為薄弱,但是在攻城、入城之后,還是有死傷。
還有三百二十人,并沒有死在戰爭之中,而是死在了海戰之后的慶功犒賞大宴之上。
法不責眾,冤魂何以慰藉!
舟山英烈祠修建在大明修市舶司的水利工程圓湖之側。
大明的商賈在入港之后,都會到這圓湖的周圍下榻,等待市舶司的查驗,這圓湖周圍的店鋪皆為公有,隸屬于松江市舶司,方便管理商賈,又叫萬國城。
圓湖有溝渠通往杭州灣,船舶停靠在碼頭,萬國商賈,不得入碼頭,直接乘平地船,前往圓湖萬國城。
而在舟山英烈祠,就豎立在圓湖的碼頭位置,過往商賈,只要駐足,都能看到這處英烈祠,英烈祠的后面是連綿的墓碑。
李賓言端著自己的腰帶,走向了英烈祠,兩側站滿了大明的軍隊,旌旗招展,而在軍卒之后,是大明、倭國、朝鮮等國商賈,大明反復三令五申,破壞英烈祠,立斬不赦。
李賓言、李賢、王巹、陶瑾、馬云、陳豫、徐承宗等人,向著英烈祠而去。
李賓言點燃了香燭,插在了祭祀用的銅鼎沙坑之中。
徐承宗看著八角亭,舉起了手,用力的揮下。
位于兩側的大明儀軍,將手中的儀刀交給了旁邊的人,舉起了手中的鳥銃,對空放槍,后退三步,第二隊儀軍舉起了手中的鳥銃,再次對空放銃,而后后退,第三隊儀軍再次高舉手中鳥銃,第三次放銃。
號角聲、鼓聲震天,但是站在英烈祠前的大明軍隊的聲音更為響亮。
于謙當初在土木堡祭祀的時候,哼唱的那首挽歌響起。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于兮,下救黔首!殺盡敵寇兮,覓個封侯!”
一曲忠魂的挽歌,在整個萬國城響起,李賓言拿出了一壺好酒,灑在了忠烈祠前。
舟山海戰一共死難不足三百人,大獲全勝之后,死于奸商之手就有三百二十人。
讓李賓言如何法不責眾?
若真得是寬宥,讓李賓言如何為這些忠骨刻石記功?讓李賓言如何面對大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