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融號以及眾多建設機器人的工作下,一座座高達70米的巨大儲能矩形儲能設備就像巨石陣一樣包裹著電磁軌道炮的基座。
它們上下同寬,酷似方碑,密密麻麻的以電磁軌道炮的基座向外延伸著。
而在羅休的同意下,基地控制系統已經將多余的能源調往儲存區。這些高大的儲能設備的外殼底部也逐漸變藍,象征著充能的進行。
當黑灰色的儲能設備完全變為藍色的時候,儲能區的能量也就算了全部充能完畢了。
“一次充能需要多久?”
走到儲能設備下方的羅休伸手摸向逐漸泛藍的底座,向基地控制系統問道。
“需要藍星時六個小時。”
基地控制系統雖然來自飛船,但遷移派和星艦人類卻也一直使用的是藍星的計時。
所以基地控制系統雖然在火星,但使用的計時也仍舊是藍星計時規律。
“六個小時?那一天能充能四次,還不錯。”
一天充能四次,那電磁軌道炮也就能使用四次,這個頻率基本已經能夠完成現階段的火星軌道建設任務了。
“下一批就發射一百具軌道型建設機器人,把作業平臺先搭建起來。”
現在火星上的發展已經在穩步推進,赤道工程的太陽能板更是仍在不斷向南北鋪設,不論是資源還是能源,對羅休來說都已經不太缺了。
所以目前羅休發展的重點,已經從火星地表變成了火星軌道。
隨著行星腰帶的不斷擴大,電磁軌道炮也會緊跟著繼續建造。
“好的,指揮官閣下,已下達軌道型建設機器人的制造任務。”
軌道型建設機器人與地表的建設機器人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接收到羅休的指令后,基地控制系統也下達了新的制造任務。
相比于地表需要機械足進行移動,軌道型的機器人就直接取消了傳動設備,轉而直接使用如同羅休外骨骼裝甲一樣的反推發動機。
大多數時候,它們只需要在近乎真空的環境中使用慣性移動。
這些剛生產出來的軌道型機器人會被包裹在特制的防護裝置內,以防止其在被電磁軌道炮發射的時候受到損壞。
當第一批建設機器人送到太空后,后面電磁軌道炮也就只需要日復一日的發射各類資源。
至于機器人和各種設備,它們會在第一座作業平臺搭建起來后,直接在火星軌道上生產出來。
以基地控制系統的測算,只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火星軌道上就能形成完整的工業鏈,并且將羅休一直心心念念的軌道船塢給建造起來。
而就在羅休穿梭在一座座儲能設備中的時候,最新一批需要發射到軌道中資源也已經被運送到電磁軌道炮的導軌中,只待充能完成之后,便直接進行下一次的發射任務了。
當軌道船塢被建設完成后,羅休也會開始制造飛船,然后便會在小行星與木星之間內進行反物質湮滅彈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