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相比于藍星,月球的引力是有著顯著不同的。
僅這一點,就需要他們進行長時間的適應。而羅休之所以沒有直接在藍星建立基地讓眾人前往,主要還是區別于雙方的身份,讓對方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不是藍星,而是星艦人類。
除了身份的認同外,還有個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羅休準備在月球建立一個擁有超強計算量的行星級電腦。
現在無論是眾人科學家需要進行的研究項目,還是羅休想要將所有藍星人類納入一個虛擬網絡的設想,都需要大量的運算,而杳無人煙的月球,正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
當以月球為依托的超級計算機建立起來之后,其網絡將會把整個藍星納入其中。到時候,所有想要融入星艦人類體系的藍星人類,都會在網絡中進行系統化的學習,以讓其更為接近羅休的時代。
畢竟現今的藍星科學體系,是無法支撐大多數項目開發的。
此時來到月球的1000名科學家至多能算得上是一個表率的作用,以便讓之后的藍星人類更為接受為‘星艦人類’打工,最后甚至融入進星艦人類的體系中。
而之所以這么做,還是因為現今的藍星對羅休來說實在是太過落后。
對羅休來說,現在就算把手中的夏禹級戰艦交給藍星,他們不花個十多年的時間,也無法參透上面的科技。而這,還是最為樂觀的估計。
這樣的情況下,羅休不得不系統化的提升藍星的未來化水平。讓星艦人類和藍星人類遭遇游弋艦隊主力的時候,能夠稍稍提升一下現有的科技。
在這個星際的時代,任何科技的停滯,都有可能將整個文明送入深淵。
而在文明上升的道路上,也不允許有絲毫的放松,稍不留神,一個科技大爆發的文明就會反將一軍,將原本強大的文明拉下馬來。
或許,這就是天鵝座文明將文明奴役的根本原理?
他們既能保證科技上升的不間斷,也能扼殺其他文明科技爆發后對自己的威脅。
這也是當他們發現的文明進入太空探索時代的時候,游弋艦隊就會前往收割,將已經成長起來的文明納入麾下,成為天鵝座文明上升的養料。
通過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不斷的在思維上進行碰撞,以及讓各個文明處于競爭的狀態,他們的科技進展才從來沒有中斷。每隔數百年的時間,天鵝座文明都會迎來一次科技的爆發。
譬如星門、譬如能夠支撐星際躍遷的艦體材料、再譬如藍星人類為其研發的反物質湮滅彈。
‘或許這才是一個文明能夠生存下去的邏輯所在?’
夏禹級戰艦之上,本來準備登上軌道往返飛行器前往月球的羅休突然讓外骨骼裝甲進行反推,讓自己轉身面向了不遠處的藍星。
羅休停滯在月球軌道長達一分鐘后,才再次啟動外骨骼裝甲的發動機,進入了飛行器中。
‘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宇宙該是何等的殘酷?’
如果真如羅休所想的那樣,文明需要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不斷的進行思維碰撞,導致對其他文明進行奴役的話,那整個宇宙都就完全成為了一個奴隸市場。
或許上一刻,天鵝座文明還是附屬二十三個文明的‘神’,下一刻就會被另一個奴隸主鎖入牢籠,成為新的奴隸,直到下一個奴隸主的出現。
就此往復輪回,直到將最終的那個文明送上宇宙的神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神’。
‘這個宇宙真的是這樣運行的嗎?’羅休坐上飛行器,腦袋里還在思索星際間文明運行的規律。
不過對羅休來說,這種理論也只是因為他遇到過天鵝座文明,誰也不知道在獵戶座懸臂之外,其他文明運行的方式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