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不斷向前,并接觸到反物質湮滅區的核心地帶時,在畫面中只一瞬間,該物質便直接從觀測中消失,不見了蹤影。
而就在同時,位于反物質湮滅區外,距離試驗場所一千多公里外的地方,該物質突然出現,并被附近的觀測艦船直接捕捉到了。
這是太陽系內第二次直接觀測到物體通過反物質湮滅區的核心地帶進行躍遷。
相比于第一次,這一次的躍遷是被全程記錄下來的,其消失和出現都直接暴露在了月球研究基地的觀測畫面中。
通過這次的觀測,月球研究基地的曹國藺等人構建了一個簡單的模型,以此來對躍遷進行研究。
這個模型,此時也正展現在羅休的面前,并由月球研究基地的控制系統向其介紹其中的數據。
“經過簡單的建模,研究基地已經得出了一眾基本的躍遷理論。”
“它不同于游弋艦隊的‘星門’躍遷,它的躍遷是直接通過空間跳躍來完成的。這個科技,也就是藍星經常討論的‘蟲洞’科技。”
“從兩次的躍遷來看,宇宙弦被證實是存在的。
“如果能將反物質湮滅區核心地帶的空間與反物質相融的產物繼續加大,我們就能運用巨大的能量場,制作出一個能量巨大的‘弦’,使在其范圍內的物體瞬間進入與三維空間完全不同的多維空間。”
“而由于在超空間跳躍中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所以我們是可以進行極高速星際航行,并實現超空間躍遷的。”
‘宇宙弦’,主要是由一種被稱作超大玻色子球體組成,基于中等質量的基礎力場,且與引力波強烈作用
其實在藍星之上,羅休還沒有抵達之前。藍星人類就已經在進行弦理論的研究了,他們認為物理模型組成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線’,大至星際銀河,小至電子,質子,夸克一類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占有一度空間的‘能量線’所組成。
通過這個弦,物質就能點對點的進行躍遷。而比起游弋艦隊使用‘真空泡’進行躍遷的科技,現在羅休所掌握的,通過蟲洞進行的躍遷明顯更加的實用一些。
它并不需要不斷的鋪設星門,如果能量場的能量足夠大,它甚至能無視距離,進行超距離躍遷。
也就是說,在能量足夠大的情況下,羅休的艦隊能直接從太陽系躍遷到游弋艦隊的大本營。
而如果直接作用到戰術運用上,則可以在艦隊即將接觸之前,將反物質湮滅彈直接躍遷到對方艦隊所在位置,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超距打擊。
那個時候,面對面的接觸戰就會在太空中成為歷史。連對方戰艦都還沒有觀測到就被毀滅這種情況,也會逐漸成真,并且成為一種新的威懾級別武器。
當然,通過蟲洞躍遷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必須先掌握躍遷地點的狀況。
如果躍遷地的環境復雜,當艦隊進行躍遷的時候,很可能一頭扎進恒星系或者撞上各種星體,讓艦隊剛剛從蟲洞躍遷而出,就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不過這一點對羅休來說卻并不算難,畢竟他有著游弋艦隊的圈套星圖,掌握著天鵝座旋臂與獵戶座旋臂大部分的恒星系坐標。
只要躍遷到熟悉的地點,避開恒星與大星體,那艦隊的躍遷就是足夠安全的。
“能通過這個模型建造躍遷點嗎?”
羅休聽完控制系統的匯報后,對于這個意外出現的科技也十分的看好。
這個科技如果真的能付諸實現,那對整個藍星人類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擁有了蟲洞躍遷科技后,不管是向對方星門或者大本營躍遷,繼續對游弋艦隊進行威懾。還是直接選擇一處荒涼的所在,將所有藍星人類向外躍遷,逃離游弋艦隊的勢力范圍,都是能夠輕松實現的了。
星際的躍遷科技,對于任何一個文明來說,都是屬于各個文明最為核心的科技。
從卡薩庫克研發‘星門’,并成為游弋艦隊所有附屬文明排行第一點文明,就能夠看出躍遷科技的重要性。
“月球研究基地的成員正在緊急討論匯總。”
“從初步的討論結果來看,建造蟲洞躍遷點最為重要的物資有兩樣,一種是能夠連接宇宙弦的‘折疊’空間能量,一種是提供宇宙弦躍遷巨大能量消耗的反物質湮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