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秦孟真去打菜,宋大媽都會熱情洋溢地特意給她多打幾塊肉。
秦孟真不知這是工分改制的影響,還以為是自己力氣大、吃得多的名聲傳到食堂來了,導致宋大媽良心發現了呢。
很快,羅大力就把這件事上報到了果園鎮上的公社,而孫安平也把這件事上報到了果園鎮革委會。
雖然有幾分先斬后奏的嫌疑,但這事兒并沒有被叫停。反而在時隔一個多月之后,得到了表彰。
而秦孟真之前說給邱德喜的堆肥新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事件,也已經收到了成效。
邱德喜并沒有隱瞞秦孟真的功勞。
于是,新來的知青秦梅,再次戴上了象征著光榮的大紅花。秦梅和邱德喜還受到了果園鎮公社轄下的好幾個大隊的邀請,讓他們去做報告,分享先進的積肥經驗。
做了一圈兒報告回來,秦孟真被梨樹溝子村大隊領導們一致拍板決定,調任到村小學,教孩子們讀書。
這個調動一出來,就難免有些知青忍不住酸了。
尤其以韓東陽和馮麗為典型。
也許是因為年紀比較大,人也比較成熟的緣故,韓東陽和馮麗,他們都不是因為熱血而來到梨樹溝子村插隊的。
韓東陽是打算曲線救國,希望通過插隊的經歷,多少給自己鍍鍍金。
韓東陽的父親是新海市造紙廠的正式工人,但他的崗位早已明確了接班人,會傳給繼母生的二弟。
韓東陽的姐姐和妹妹已經出嫁了,因為跟繼母關系一般,很少和娘家來往。
韓東陽一直沒有結婚,住在家里每天聽著繼母指桑罵槐,也很尷尬。
有了插隊農村的機會,雖然到農村去不像是什么好主意,但至少可以讓他暫時離開繼母的勢力范圍。
如果村里的日子過得愜意,即便真的落戶農村,又能怎么樣呢?
而馮麗是因為家里條件太差,她想要逃開那個狹窄的、讓人越來越無法呼吸的家。
馮麗家里倒是親爹親娘,沒什么前房孩子和繼母的矛盾。但她家孩子多,兄弟姐妹全算上,足足有十二口人。
這么多人擠在一起,住在三間房里,那種擁擠和壓迫感,可想而知。尤其是兄弟姐妹們都大了,難免有需要點私密空間的時候。
她又不想草草嫁人。所以就報名跑出來插隊了。
她二妹和三妹已經寫了信來,她們也報名下鄉插隊了,只不過跟她不是同一批,分的到的地方也不一樣。天南海北的,倒是都離新海市挺遠。
韓東陽和馮麗原本也沒對插隊的知青生活,抱有什么幻想。
但真正經歷過幾個月之后,愈發體會到這種生活的不易。
兩人都在暗暗著急,想辦法抓住每個機會,想要努力離開梨樹溝子村,早點回城。當然,如果一時半會兒離不開,換個輕松些的工作也是好的。
只是他們身上都沒有多少錢。
再加上這個年紀正是能吃的時候,每天連填飽肚子都難。
又做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一天到晚累個賊死,晚上收了工連腳丫子都不想洗,連跑到知青點后頭的小樹林談戀愛都沒興趣。
哪里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去找銀子、找門路,給自己活動個好崗位?
此時聽見秦梅竟然轉崗成了村小學的教師,兩人頓時有些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