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樣的“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和行為,往輕了說是不尊重歷史,往重了說那就是在數典忘祖。
關于這件事,筆者的主張是,“我們可以做祖輩的不智子孫,但絕不會做祖輩的不孝兒孫”。
所以,對于持有無比推崇“后浪”的想法,而認為“前浪”只是順勢而為這種觀點的人,筆者和周德功的想法是高度一致的。
這個想法就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肯定是沉浸在“閉門造車”的一個狀況之中的。
他會將凡事都看得比較扁平,分析入內的角度是有限狹窄的。
如此,就會導致他基于自己的認知層次,而在自己的意識中,形成一個不全面的判定事物的意見。
不夸張的講,此番所指的這種重“后浪”而輕“前浪”的想法,是非常典型的想當然的一個思維定式。
說其典型,是因為其在人群中有著顯著的代表性,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想要深刻的理解“前浪”與“后浪”的關系,是必須要弄清楚產生“波浪”的原因的。
第一種產生的原因是,江河湖海等水體受到來自外部的因素影響,在外力的推動作用下,從而在水面上生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連綿波浪。
此種現象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故而才有了那句“無風不起浪”的話來對此情況做為總結。
這句話很形象的說出了“風與浪”之間的因果關系,通過字面就能理解“波浪”是怎樣出現于眼前的。
因而也就有了,“風不平浪不靜”、“風吹浪打”和“風高浪急”等詞語,來借喻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了。
所以,“后浪推前浪”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對常見現象的錯誤形容。
之所以會這么樣的來造句,只不過是為了讓語意變的優美的一種措辭罷了,是不能將之視為是真理而按照字面的意思去加以理解的。
第二種產生的原因是,江河湖海等水體受到了來自內部的因素影響,在內力的吸引和震動之下,從而使得水面上的波浪連續不斷的出現。
這個內力是分做兩方面的,一是由引力而發生,一是由運動而產生。
世間萬物皆是由物質組合而構成的,每種物質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磁性,相互之間會因為或緊或密的緣故,產生互有影響的作用力,這就是“萬有引力”的定理所要闡述的道理。
在無處不在的引力的影響下,“波浪”就會出現在江河湖海的表面。
這個引力,包含了來自江河湖海之下的力量,也同樣在被“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時刻予以著體現。
有引力的存在,也就給運動的出現造了完美的“勢”。
這個“勢”,指的就是特定的環境與條件。
沒有引力產生作用來造“勢”,是不會有運動的情況發生的。
做為“圖蒙塔特世界”打造的生命平臺之一,承載著億萬生命的地球世界,因其在地質構造上的特殊性與不穩定性,就讓以地質為載體的運動時有發生著。
這種由地質運動而引發的震動,在地球表面水體之外的區域里,具體是表現為烈度不等的地震和大小不一的火山爆發的。
而當這種由地質運動而引發的震動,產生在地球表面水體之下時,則會由于巨大水體由上而下的壓制,改變了自己的表現形式。
此時,以江河湖海為代表的水體,多會伴隨著這樣發生在底部深層的地質運動,在表層水面上出現波濤聲震天的洶涌巨浪,凝聚起破壞力巨大的沖擊力,以海嘯、漩渦和排浪的形式,掀起連番的“波浪”對局限自身的堤岸,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沖擊。
這樣的景象是駭人的,讓可能會波及到的生命,都會拼命的進行躲避以求自保。
但往往地質運動在實施這樣破壞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生命上的奇跡。
出現在地球上的生命,有誰不是在破壞力驚人的自然地質現象中,有著實際受益的一方呢?
如果不打破一定的平衡,怎么會有新的機會產生呢?
說到底,這因引力而能發生的運動,歸根結底還是能量不斷流動的體現。
而做為運動呈現出來的一種形式,“波浪”從來都是由“前浪”來體現它自身對于產生運動的內外部因素的敏感反應程度,而由“后浪”做為加強這種敏感反應表現的疊加力量的。
兩者在“波浪”中的孰輕孰重,高低上下,自是不必多言,就能一目了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