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天,夜里仍是春寒料峭。
營帳中,一盞燈火微暖,顧驍野提筆,正給許落寫信。
戰事遠比他想象的要順利,南方起義的郡縣,大部分都是迫于當初顧馳淵的威壓,不得不表態支持。
而今見顧驍野御駕親征,不免望風而降,許多城池,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了。
但也即將面臨最難啃的骨頭。
“再過半余月,可到淮州。”
“路途顛簸,落兒你可不必來,若定要來,在容城等我便是。”
淮州位于江南。
江南讀書人多,民皆知禮。
自恃儒學正統,崇尚士人風骨,不畏強權不懼死的人也多。
第一個起來應和顧馳淵,反抗大梁朝最堅決的地方,正是在江南。
顧馳淵借劉世之名昭告天下,要光復大魏還政于大魏的檄文,可謂觸動了江南士族之人的心,認為天下有識之士,正當匡扶社稷,將國家扭轉到正常軌道上來。
他們認定大梁的天下來路不正,本就不該存在,且,大梁皇位的傳承也不符合歷來禮法。
不說顧驍野背著弒父篡位的罵名,就算真的要繼位,那也該是顧家二公子顧馳淵,而不是顧驍野。
于是讀書人的一腔熱血忠義,就這樣被別有用心之人激發出來,被誤導著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強行鎮壓叛亂,不是不可以。
但江南士族林立,名士眾多,若真以武力與殺戮平定叛亂,最終怕是會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何況這里,是顧驍野外祖家,梅家的故鄉。
他的外祖父梅愷之身為江南大儒,當年也正是為了維護心中的道統與正義,不肯折節示好大魏朝,這才被殺。
哪怕是因了外祖父,顧驍野也不能對江南的讀書人,大開殺戒。
“皇上,這是江南太守林道濟的信息。”百里長安遞過來一份折子。
林道濟,淮州名士,其父林淮安,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絕,數十年前,林淮安與顧驍野外祖父梅愷之,一度以才識淵博品行高潔聞名于天下,俱是風頭無兩的江南大儒。
只是二人后來命運殊途。
梅愷之不肯折節向大魏朝示好,滿門男丁被滅,女子被沒籍為奴,而林淮安卻明哲保身,接受了大魏朝的官職。
幾年后,林淮安因病逝世,其子林道濟后來成為江南太守,也是江南頗具名望的名士之一。
顧馳淵創建大魏偽朝后,林道濟第一個響應顧馳淵,連結周邊數個郡縣,聲勢頗為壯大,自詡要大集義兵,匡扶正統。
顧驍野能理解當初外祖父梅愷之的赴死,也能理解林道濟而今的“大興義兵匡扶正統”之舉,但他卻委實不能贊同。
朝代興亡,更迭有時,成王敗寇,古之定理。
千百年后,什么又是正統,又會如何評判現在所謂的正統?
想來還是徐修說得在理,這個天下,民為重,君為輕。
誰當皇帝都不要緊,能將天下治理好,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的,那就是明君,就是正統,是非功過,自有后人去評說。
顧驍野合上手里的折子,沉吟片刻,提筆寫了封至情至理的信,將信交給百里長安:“把這封信,送給林道濟。”
不到萬不得已,江南這片地方,能不動干戈就不動干戈。
若能讓林道濟放下成見,主動歸順,那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