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十五、六歲的的姑娘,一般來說,適合穿小碼的。但是,如果是十五、六歲的小子的話,估計就要穿中碼的了。趙叔這樣高大的,得穿超大碼,也就是兩個加的碼數,而爺爺這樣身量的,穿大碼就差不多了,二奶奶穿中碼就可以了!顧大哥的話,如今穿大碼就好,再等兩年,估計就要穿加大碼了!”
趙乾估計得有一米八五,英挺健壯,典型的大個子。
顧常慶十六歲多一點,如今有一米七三這樣了。人長的不胖不瘦,但是也很矯健。
“哦,我明白了。”她這么一說,大家都明白了,尤其是做慣了竹編、藤編跟蓑衣的老族長,更是豁然開朗。
宋曉荷又提議:“二爺爺,村里不是有好些人十分擅長竹編跟藤編的么?不如,做些小巧、精致的竹編跟藤編,賣去府城!比如,行李箱、花籃、食盒、玩具、筆筒、書箱、首飾箱、花瓶、果盤、干果盒、托盤、盒子等等。”
“這個主意好!”老族長眼睛一亮,眉飛色彩,高興的直咧嘴:“曉荷啊,咱們村里這方面的手藝人可多了,家家戶戶差不多都會有那么一兩個竹編藤編手藝很好的人!十分出色的,咱們村子里,可有十幾個呢!”
就是靠山屯太山了,去一趟鎮上都不容易,而且這東西在鎮上賣不上價錢。在縣里,價錢也不會很高,除非在更大一點、更繁華一點的城市,才能賣上不錯的價錢。
趙乾也很是高興:“三道灣,也有不少手藝人,這樣不出十天,就能湊夠一批貨物!”
顧常慶也贊同的點頭:“咱們可以專門做小巧精致的,這樣不占位置,可以多拉一點貨物。書箱跟衣箱,也不怎么占位置,箱子里面還可以放一些小巧的東西,也可以多做一點!”
大家都表示贊同,風風火火的,分頭去做各種準備去了。
十五天之后,村里人跟三道灣的人,果然都趕出了一大批精巧細致的竹編、藤編,以及蓑衣、雨布(棕樹葉子編織的,遮雨遮陽的東西),裝了整整二十車的貨運馬車。
這馬車,也是根據宋曉荷的提議,特意趕制出來的,可以防震、防盜、防火的馬車。
寬大又舒適,還適合走山路。
對了,就連從靠山屯到真是的山路,趙乾也召集了一大批的手下,加緊修整了一下。
把太過狹窄,或者太過危險的路段,重點整修了一下。
這一次,趙乾親自帶隊,去了一趟府城。
這頭一回,要探路,也要聯系好銷路。
他在府城,畢竟有那么三兩個老友,而且他武功高強,威名赫赫。有他出面,就沒有幾個人敢對這支突然冒出來的商隊下手。
一切都還算順利,帶去的所有東西,都賣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價錢。
需要采買的各種物質,也大多數以一個合適的價錢,給采買到了。
尤其是顧常慶,采買到了一份十分豐厚、也十分滿意的聘禮。
回來的第二天,宋曉荷的家里,就迎來了趙乾的夫人,還有一個當地聲譽最好的媒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