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告訴她:“蘭,是一種好看的話,我在山林里見過!”
“好呀,我喜歡這個名字!”新出爐的姜米,很是開心。
給妹妹取名姜米,也代表著她的心愿,希望可以盡快找到野生稻谷,或者在集會上交換到稻谷。
在歡快的氣氛中,姜部落的人信心滿滿的打獵、做弓箭、做陶器、編織背簍跟籮筐、網魚、織網。
在這個過程之中,姜蘭又教會了大家,如何挖陷阱,如何布置繩套捕捉山雞野兔,如何把沒有受傷的山雞野兔跟山羊,給圈起來喂養。
姜部落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歡聲笑語越來越多。
日子過的很快,還有半個月,就是集會的日子。
出發之前,石召集六個長老,又開了個會。
姜蘭再次強調:“這一次去,咱們不能洋洋得意,要保持低調,千萬不要依仗著有弓箭,就主動惹事!若是誰主動惹事,給部落帶來災難,決不輕饒!另外,要多多的交換一些人,三歲到三十五歲的,無論男女,越多越好!”
有人表示反對:“這不好吧?三歲到五歲的,什么都干不了,多一個人部落就多一些負擔!還有,三十歲以上的,都不能生養了,交換來有什么用?”
姜蘭聽得有點心塞。
這個時代,三十歲以上的人,就跟后世五十來歲的人差不多了,生育能力就已經很弱了。
這都是打小吃不飽穿不暖,又長期過于勞累,過早透支了生命力的原因。
所以,三十歲的人,大多數就開始衰老了。
“沒事,三十五歲的人,只要是身體健康的,就不會是虧本的買賣!交換回來,好好補一段時間,身子骨就會強壯起來!”
姜蘭堅持,只要對方沒有受重傷,沒有什么大病,就不算吃虧的買賣。
不能生育,但是可以種田養殖啊!
這多一個人,就多一個勞動力!
她把這些想法,跟大家仔細的解釋了一番,最終獲得了大家的認同,達成了共識。
“鹽也少不了,能多帶一點回來,就多帶一點回來!”這個問題,也是重中之重,當前甚至比增加人口還更緊迫。
“這個肯定要多多交換!”石用力點頭。
大家又商議決定,這次交換的東西,就以陶器、背簍、籮筐跟熏魚、熏肉為主。
熏魚跟熏肉,自然也是姜蘭提議做的,用松柏的枝丫熏制的,果樹的樹枝也行。
如今,剛好是深秋,天氣涼爽,熏魚、熏肉,都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一行三十人,包括狩獵隊十五人。
其中十人挑著籮筐,里面滿滿的都是熏魚跟熏肉。
十七人背的是背簍,里面裝的是陶碗(又分大海碗跟中碗)、陶杯、陶罐跟陶湯勺跟小勺子。
其余三人,則挑著空的籮筐,籮筐里還放著一些背簍。
陶器,大多數是中品的,只有少部分是上品的。
上品的,主要是用來交換糧食種子,以及布料。
姜蘭聽大伯說,有些大的部落,已經有布這種東西了。不過,十分昂貴,小部落的人壓根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