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方蟄個人呢,則背上一個小背包,裝成背包客,在港城的街道里流竄。回歸之后的最大的感覺,就是一些社會團體變老實了很多。殖民時代的社會團體有多囂張,很多港城電影已經看的很清楚。當然社會團體現在還在,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以前的方蟄總是在車里看這個城市,即便是下車也就是在一些繁華地帶。現在的方蟄是一個普通的游客,在這個步履匆匆快節奏的城市里,做一個散漫的流浪者。
上輩子方蟄幾乎沒有旅游的經歷,生存的壓力太大了。這輩子方蟄倒是旅游了幾次,但港城的市井之間卻很少來過。此刻漫步在港城電影里的那些熟悉的地名中,站在接口看著狹窄的街道,以及角落處的破敗。方蟄陷入了思索中。
第一次見識到港城的繁華是在電影里,那部電影的名字方蟄至今都還記得《巴士奇遇結良緣》,當時還是幼年的方蟄,就覺得樓多,霓虹燈多,眼花繚亂。那個時期的很多港城電影,都在展現一個繁華的,欣欣向榮的港城。
導演肯定是不會告訴你,港城的繁榮是因為內地的需要窗口。更不會告訴你,港城的一些商人,靠著賣出口配額就能輕松賺錢。
盡管現在的港城看著依舊繁華,但是方蟄已經看到了衰落的兆頭。國家大事方蟄不好亂發表意見,但是港城的舊司法體系的延續,在方蟄看來是個敗筆。當然這是后來人的觀點,當時的人對于發達國家的自信心不足。即便在回歸之際,國人的自信心也依舊不足。
街邊買一份魚丸,剛拿起一串,身后就伸出一只手奪過去,回頭一看是毛妹波娃。
“你怎么跟來了?”方蟄談不上不滿,又拿起一串。波娃沒著急回答,而是慢悠悠的吃了一串之后,丟了竹簽擦了嘴才說話:“我拿薪水的,自然要聽老板的。”
好吧,回答的很清楚了。方蟄沒有計較什么,反倒發出邀請:“那就一起走走看看吧。”
一個人的自由行變成了雙人行,波娃的話不多,就這么安靜的跟在身邊。不大的港城沒有太多可玩的地方,這個地方最大的吸引力還是購物。
沒有多少購物欲1望的方蟄,在老舊的城區溜達了一天,晚上回到別墅,第二天再也沒有出去的想法。倒是波娃很好奇的坐在對面:“你不去基金,又不去玩,我這錢賺的太輕松。”
“單純的解決這城市沒啥好玩的,又老又舊,昨天隨意進到一個社區里,你看到那些公寓樓沒有,站在中間的空地上,你當時有什么感覺?”
波娃對這個問題沒有立刻給出答案,而是低頭沉思了一番,抬頭時苦笑道:“當時的感覺非常壓抑,四周都是高樓,就像一口深井。我要是住在那種環境里,每天經過那個空地是,我會跑過去,不會多停留一秒的。你呢?什么感覺?”
方蟄想了想:“住在那個地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么會住在那種環境里。那種公寓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個的鴿子籠。”
此刻的洛杉磯,瑪麗蓮已經快瘋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