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觀點,決定一個國家科技水平上限的,還是基礎研究。比如,材料。為什么舉這個例子呢?材料對于科技而言是什么呢?就好比蓋樓房,古代的時候不想蓋高樓么?蓋不了啊,沒有鋼筋水泥。這就好比,紙沒有發明前,只能用竹簡。”
這次采訪過程,最終按照方蟄的要求,一刀沒剪,全部播出。
因為方蟄的身份,這個采訪造成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
各種解讀都出來了,尤其是互聯網上,一些熱帖再次誕生了。
比如說采訪中方蟄的一句話,“那本書的作者是個律師”,這個就引發引發了很熱烈的討論。一些人在低下陰陽怪氣的表示,米國很多政客都是律師出身,其中不乏總統,方某人的言猶未盡,大概真的就是說不下去了。
然后下面各種跟帖,其中有一個回帖引發了激烈爭論。
這個回帖是這么說的:誰告訴你的,西方政客一定要懂經濟?
這個回帖導致了一場針對米國總統和議員選舉的探討,各種“懂王”出沒。一二三四五,把米國的政府構成和形成歷史,分析的很是清楚。
最后有這么一個精彩的回帖:民選政府的特點就是,政客死絕了,公務員體系的存在,國家也能正常運轉。
這個歪樓還是很精彩的,尤其是這個帖子出現在國內某知名大學的論壇里。整個討論過程,相對的比較理性,沒有太多的污言穢語。這個年代經常上網混論壇的人,整體素質偏高。真的不能跟后來的微博和朋友圈比。
微博和朋友圈最大的特點,就是通俗化,娛樂化,商業化。這在早起的論壇為主的時代,是很難看到的現象。這個時候的論壇,很多討論還真都是正經的。
還有一個話題爭論的也很激烈,就是關于基礎研究的。這個話題范圍比較小,主要集中在高校,爭論的更為激烈一些。爭論的關鍵,就是經費。
搞科研的誰不知道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啊,問題是經費啊。
嗯,用現在的話來說,方蟄又一次上了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