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老和尚出門去,將罐中湯藥倒了一碗,又回到屋內。“施主喝下這湯藥,靜養兩日就沒事了。”
趙匡胤再次表示謝意,喝了解毒的草藥,老僧到廚內,又盛了一大碗煮好的紅薯粥,拿了兩個饃饃和一碟咸菜,趙匡胤吃得格外的香。
晚上,老和尚在禪房里煮了襄陽高香綠茶,賓主二人邊喝邊聊。
眼前這位年輕人,雖然衣衫破舊,卻無半點寒酸之氣,風塵仆仆,絲毫掩不住那股英雄氣。老和尚知道,待勢乘時,所謂蛟龍得**,眼前這位年輕人終非池中之物。
二人邊喝邊聊,從漢高祖說到唐太宗,再到當今時代。一襲袈裟,包裹著的是老和尚一腔的乾坤錦繡。從騎泥馬到大鬧勾欄院,再到投親遇挫,縱橫數千里,歷數種種苦煉和天下不平事。
老和尚道:“當一個人開始覺知道苦的時候,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苦是為了讓你看清生命的實相,一個沒有經歷過苦的人,心性是很難成熟的,如果你拒絕苦,它就會以不同的方式一次一次的考驗你,直到你清楚‘苦才是人生’,人生苦樂相當,你受得了多少苦,才能享得了多少福。”
匡胤道:“大師所言極是,弟子并未覺得這就是苦,只當做是人生的一種磨煉。”
老和尚點頭贊許,接著又道:“有道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天下和三國相仿,自古亂世出英雄,要么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么稱霸一方,占地為王。如今,荊楚之地還算太平,燕趙之邦,兵荒馬亂,戰事頻仍,仁人義士正好可以大顯身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不是為少數人打抱不平。老衲以為,施主此時不應該待在這里,而是應該北上去建功立業。”
一語驚醒夢中人,趙匡胤感覺如醍醐灌頂,頓時茅塞頓開,他決定北上,到山西去找自己的叔叔,那里靠著幽云十六州,自己一定有用武之地。
第二天一早,趙匡胤洗漱完畢,感覺神清氣爽,渾身也有了力氣。在佛祖釋迦牟尼像前三跪九叩之后,趙匡胤向老僧辭行。
老和尚拿出一個小包裹,里面有自己積攢下來的幾十兩碎銀子,讓匡胤收下,趙匡胤感激不盡。
老和尚送給趙匡胤十六個字:“遇郭乃安、歷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讖。”
《宋史》載:漢初,漫游無所遇,舍襄陽僧寺。有老僧善術數,顧曰:“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
趙匡胤辭別老和尚,他決定按照老和尚的指引,一路向北,尋找自己生命當中的貴人。
人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貴人,有的贈你錢財,有的贈你真言,有的提拔你上位,有的助你一臂。
佛家講“上報四重恩。”何為四重恩?一是父母恩,二是老師恩,三是國土恩,四是眾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知恩報恩,有恩必報,這是人之本分。
趙匡胤心中暗暗發愿:“如果有一天自己發達了,一定要來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事實果是如此。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人不可輕視寒門,世事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中,被你瞧不起的人,轉身或許就比你優秀很多。
趙匡胤是何等人物?有道是:金鯉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