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衛所軍和營哨軍的分工也開始劃分,衛所軍主要負責駐守,治安,訓練新兵和屯田。
而營哨軍則主要負責機動作戰。
因此,衛所軍成了正兵,而營哨則是機動的奇兵。
到了萬歷時代,為了契合這種分工,衛所軍若想參戰,則必須編入營哨建制,同時,衛所的軍官只負責士兵訓練和日常管理,不負責指揮作戰,而營哨軍官除了要負責士兵的訓練,還要負責指揮。
編入營哨的衛所軍官的編制也要遵守營哨的編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戰部隊都是營哨軍。
無論是募兵,征兵,還是衛所制度,并無優劣先進落后之分,而是應對不同的情況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陷,衛所制的優點是在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產出弱時,衛所制度可以有效的節省軍費開支,能夠保證軍隊自給自足,并減輕百姓的負擔。但缺陷是,一方面,衛所軍除了要作戰還要分出部分兵員去從事屯田任務保證軍糧補給,于是,衛所軍中區分了守軍和屯軍,其中守軍是作戰力量,屯軍負責團體。
相比募兵,同數量的衛所兵能夠提供的作戰力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衛所軍世襲,一旦和平時間較長,軍隊中容易老少摻雜,戰斗力容易下降。
如果軍官侵占了國家供給軍隊的屯田,士兵則會淪為軍事長官的私人農奴,這樣導致守軍數量更少,戰斗力也就很難保證。
衛所制度的設計,和唐朝的府兵制度類似。用于在社會生產沒有恢復時,作為維持大量武裝需求的制度。
而募兵的優點是,招募士兵的兵員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不一定非得從軍戶中招募,如果招募很多優秀的兵員,經過訓練,選拔,可以形成一支精銳的力量。
募兵的來源多來與民籍,損失后可以很快補充。
另外,募兵不用像衛所軍那樣需要從事屯田任務,因此募兵可以算是脫產士兵,這就決定,募兵可以在同數額下,動員比衛所軍更多的戰斗兵員,同時薪水較高,能夠讓士兵作戰積極性更高。
但是優點明顯的同時,缺點也很明顯,由于脫離生產,那么糧食,軍餉就都需要國家財政直接負責,因此,相比衛所軍,募兵為主的營哨軍的維護成本更高。一旦國家財政赤字或破產,則很難保證募兵的工資。另外相比衛所軍,也不穩定,由于是來自民籍,因此他們沒有衛所軍的軍籍,于是,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誰地裁撤,無法保證穩定維持。
更關鍵的是,募兵能否堪用,完全在于募兵之人和負責將領,如果訓練滿足,則可以成為骨干力量,如果訓練差,則戰斗力非常低下。
由于兵源不固定,招募的兵員也是良莠不齊。如果負責招兵的人篩選能力差,那么招募的低素質兵員比例也會增加,這樣,軍隊更容易嘩變和潰散。
在韋寶看來,衛所軍有固定編制,募兵沒有固定編制屬于臨時工,肯定是衛所軍要有優越感的多。
至于誰的戰斗力更強?韋寶覺得還是衛所軍!至少衛所軍都是世代的軍戶,不是民戶,就是靠軍事吃飯的,多多少少都有點概念,都會點傍身的功夫。募兵大都為臨時招募,農民有多大戰斗力?全指望臨時訓練,顯然很不靠譜。
韋寶一行人回到金山里的時候是半下午,暖陽當空,韋寶看著零零落落的房屋組成的金山里,忽然有種久違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