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夫子看后,不無得意:“韋寶記性好,將我給的范文背下來,這也沒有什么問題,有誰規定不能背誦別人的范文?”
廖夫子覺得,知府大人之所以給韋寶一個優,完全是自己的文章寫的好啊,得意的滿臉堆笑。
“不錯,這篇文章是寫的極好,我最后看過,也深表贊同,沒有想到是出自廖夫子是手筆啊?難怪,難怪。”提學官道:“尤其是最后的兩句,尤為畫龍點睛!”
這最后到了兩句話。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凡成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這兩句話是韋寶從手機中保存的《曾國藩家書》中摘抄下來的語句,他是絕沒有這種能力,寫出這么深刻的話的。
那隨著韋寶穿越來的幾百部手機當中,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名人的名言名句。
而且很多對歷史有點興趣的,都繞不開曾國藩這歷史大能。
甚至大多數學者將曾國藩的死作為歷史節點。
曾國藩死之前,都算是古代,曾國藩死后,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這段時間算是近代。
新中國建立之后,算現代。
可見曾國藩在歷史上的重要,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在近代歷史中更是呼風喚雨,左右歷史的地方很多,喜歡曾國藩和李鴻章的人多,研究他們的人多,也就不奇怪了。
廖夫子聞言,臉一紅,實話實說道:“這最后兩句話,并不是我所寫。”
提學官聞言,好奇的看向韋寶,眾人也看向韋寶,都暗忖,難道這個韋公子,真的有點真本事?并不是只會背書?
讀書十余載之上的讀書人,極為豐富,反正沒有人看過這兩句話,知道不是現有典籍中抄襲來的。
韋寶見眾人看著自己,微微一笑,終于感覺有點面子了,總是被人懟的滋味可不好受,笑著解釋道:“這兩句寫的很好嗎?多謝大人贊譽,我剛才臨時想出來的而已。”
臨時想出來的而已?
眾人都無語了,就算是對韋寶很不滿的人,但也不能在韋寶的文章中挑出任何毛病,都不得不承認,作為一篇上面之人對下面的人教諭,這篇誥,的確些的文辭斐然,是不可多得的上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