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加為二十五貫一石米,五十年間米價漲了二十五倍。
而洪武九年鈔一貫或銀一兩折米一石,到三十年白銀一兩可折米四石;鈔票卻要二貫五百文折米一石。
到宣德八年(1433年),民間已不用鈔,專用金銀,白銀一兩值鈔百貫,等于洪武九年的一百倍。
英宗即位后(1436年),取消用銀禁令,寶鈔的購買力更是逐年下跌,到景泰三年(1452年),五百貫鈔僅值銀一兩。
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千貫鈔折銀一兩,寶鈔實際上已沒有任何意義。
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一《銀價米價》條中載:“明時京師錢價,紋銀一兩率易黃錢六百,崇禎末,貴至二千四百。順治新錢初行時,以七文作一分,一千文作紋銀一兩四錢,后不能行,改為一厘,漸減至每百五分。當時蘇州錢價,一千文可直銀二錢,或一錢六七分,銀成色低,只直五成耳。米每石千三四百文,麥七八十文,豆百文,成為其昂。天啟四年,因催糧,米價始騰至每石一兩二錢。萬歷乙丑,吳中大饑,斗米一錢六分,當時傳為異事。”
若在平時,遼西的糧食價格,即便是災年,也能穩定在一兩紋銀左右,現在這邊疏于管理,加上還要擠出糧食到關外賺建奴的銀子,天災伴著**,所以糧食價格亂七八糟,高的離譜。
韋寶的構想是,買來25000石糧食,大部分留給自己手里的老百姓!光是天地商號旗下的百姓,就有上萬人了。再分出一萬個人的分量,拿給登記了的遼西老百姓,這些人都為林文彪他們之前調查過,預備收編入韋家莊的人,這樣的話,這些人的糧食,等于也還是留回到自己手中,左右都不吃虧,等于免費做公益,既賺取了聲望,又一點糧食沒有外流。
至于給這些世家大戶白白賺去四分之三的銀兩,等于白白出去七八萬兩紋銀,韋寶也不在乎,‘交朋友’‘賺聲望’嘛,不顯得自己大氣,財大氣粗,怎么交朋友?
既有實力,又大氣,那么這個人,到哪里都是一大堆朋友,這么淺顯的道理,韋寶讀小學的時候就懂。
吳雪霞聽韋寶辦事大氣,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深深的看了韋寶一眼,覺得自己和韋寶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似乎不管自己想什么,韋寶都能猜到,心中喜歡。
一眾世家大戶紛紛表示支持,雖然聲音都不大,但都是眉花眼笑的,很多人甚至都坐不住了,紛紛叫來隨扈,就要與韋公子聯系!
因為他們都知道,要是以四兩紋銀一石糧食的價格收購,遼西起碼能收上來四五十萬石糧食!而韋寶只收購四萬來石糧食,這就得搶啊!不搶著與韋寶達成交易,落后了,可就錯過這趟好生意了。
在眾人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韋寶是少年才俊,稱贊韋寶是大善人的時候。
連吳襄都有些激動了,暗忖四萬來石糧食,光是他吳家,一家就能拿出來,恨不得現在也派人去跟韋寶聯系一下才好。
想到自己家與韋寶有摩擦,猛的便覺得頭暈。
這時候吳三輔像是明白了父親的心意,悄然到了吳襄身邊,輕聲道:“爹,咱們一家都不止拿出25000石糧食吧?要不要我去與韋公子說一說?咱們吳家一家就給他吃下來?”
吳襄聞言一喜,看向吳三輔,才想起吳三輔雖然對啥事都無所謂的樣子,卻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愛交朋友,他又與韋寶正是同窗關系,看樣子,應該交情不錯,隨即不動聲色的微微一點頭。
吳三輔見父親同意了,急忙過去。
這下差點沒有將祖可法氣的從座位上跌坐到地上,什么?吳家要與韋寶做生意?那勞資剛才那么大鬧一場,不是白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