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跟他二十出頭的年紀有關,還太年輕了一些,另一方面,與皇太極喜愛多爾袞有些關系。
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
萬歷四十年(1612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
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國家。
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
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發了褚英的陰謀,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后又毅然處死了他。
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并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
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后金天命元年(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后金),稱大汗,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簡稱四大貝勒。
天命三年(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發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
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并建議利用明朝守城游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伙,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里應外合,兩面夾攻。
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
撫順之戰是后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后金以后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后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消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
為了置后金于死地,明朝于天命四年(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王朝,發動了著名的薩爾滸大戰。
后金軍進至薩爾滸與明軍大戰。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松軍的后營游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后,趕赴前線。明總兵官劉鋌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
薩爾滸之戰是后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這一次,努爾哈赤將皇太極放在阿敏和莽古爾泰等人之上,是軍事權力上的一次微妙變化,和以前幾次,大不相同。
說明努爾哈赤官方認可了皇太極的才能。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精銳,從后金立國之后,從未一敗。
皇太極當即點兵點將,次日便辭別努爾哈赤,出發。
“父汗,我也想和哥哥們一樣去打仗!”握著努爾哈赤的手的,年僅12歲的多爾袞的聲音,還稍顯稚氣。
努爾哈赤一笑:“每次父汗出征,不是都帶上你了嗎?你抓緊學習武藝兵法,將來,這龐大的大明,就是你施展才華的戰場!”
“是,父汗!我一定不會讓父汗失望!”多爾袞堅定道。
努爾哈赤摸了摸多爾袞的腦袋,緩緩點了點頭,看著皇太極等人帶著大軍遠去的方向,盼著能順利拿下金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