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呀,我咋把這茬給忘了呀?
呵呵,今天隨便出來逛個街,居然碰到了這兩位,也當真是緣分了。
不過,韋總裁也不知道該如何問他們是不是李自成的謀士,畢竟歷史還沒有發生啊?沒法問嘛。
李巖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的重要將領。在明末的歷史上,李巖是一個重要人物。河南開封府杞縣人,天啟年舉人。李家是杞縣的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李巖讀書很用功,年紀輕輕就中了舉,《明季北略》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后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活動看,卻非虛語。這樣一個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當時也是很罕見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他的性格倒像一個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他在杞縣名聲很好,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他后來成了家,娶了湯氏,湯氏出身于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
崇禎年間,大明帝國已經日暮途窮,苛政勝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無以為活,紛紛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在連續不斷的天災**打擊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即便如此,杞縣縣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錢糧,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慘狀讓天性善良的李巖無法坐視不理,他毅然去見宋某,為杞縣百姓請命。但宋縣令只需對上負責,保住自己的烏紗,百姓的死活他是不會放在心上的。
李巖無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余石去賑濟災民。李家僅靠收租為生,在那種蝗旱并發的災年,顯然只是杯水車薪,李巖作了一首《勸賑歌》,拿到各家富戶去勸勉賑濟。
賑災之事發生之后不久,杞縣就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奇事,《明史·列傳第197》是這樣記載的:“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
李巖入伙后,就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巖很懂得一些輿論宣傳的奧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間廣布流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還編出童謠,讓小兒到處傳唱:“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
就是在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饑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李自成從此走出隱伏商雒山中時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現出柳暗花明的轉機。完全可以說,崇禎十三年后農民起義軍的輝煌,李巖是多有建樹、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進京之后李自成對李巖的進諫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納人善言”、“凡事皆眾共謀之”的作風也不見了。就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勝利的鑼鼓聲中之時,李巖曾進諫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見,其中就有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這兩項重要建議。這原本是一服良藥和清醒劑,但李自成的態度如何呢?“自成見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執行,終至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
由于李巖的遠見卓識,令其在軍中樹敵頗多,李自成命人殺害了李巖。
對李巖的結局,《綏寇紀略》中作了記載:定州失敗后,有人說河南全境都向明朝軍隊投降了。李自成大驚失色,同部下商議對策。李巖主動請纓,愿意親率兩萬精兵,趕到中州,附近的郡縣一定不敢再輕舉妄動,就是有敢暴亂者,也能及早平定它。
另一謀士牛金星要闖王答應李巖的請求,闖王當時沒有回答。不久,闖王恐怕李巖另有所圖,這時牛金星向闖王進言,要尋找機會除掉李巖,得到闖王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義召李巖到軍營中飲酒,安排伏兵在營中隱蔽處,李巖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時被擒殺。
如果這個人是李巖,那這個叫牛金星的,應該就是歷史上的牛金星吧?
否則事情不會如此湊巧吧?
韋寶又不由的看向這個叫牛金星的,已經是自己奴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