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朝時期每年的國家收入比起來,這個數字確實太少了。
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十年時間里,清朝政府每年的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1891年更是搞到8968萬兩,清朝一年的收入抵得上明朝全盛時期四年的總收入。
但是清朝收入高于明朝從某些方面來看也許并不算是什么好事。
收入多來自稅收,明朝時期的賦稅就已經很重了,清朝的稅收則更重。
雖然在康熙帝時曾規定在康熙五十年后出生的人口不再增加賦稅,但是清朝的稅收,實際上還是一直在不斷加重的。
稅收來源多。封建歷史上,每個朝代的賦稅重頭都是田地的稅收,但與歷代不同的是,清朝在對關稅、鹽稅、鴉片稅的征稅都很重。
此外,清朝在人口數上是明朝高峰期的兩倍左右,人人都要吃鹽,鹽稅就等于變相的人丁稅。
清朝時期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財政收入雖然很高,但是米價、布價等人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卻也是一直在上升。
人們的生活其實并沒有因為國家財政的“虛胖”而有好的改善。
到了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每年還要承擔巨額的戰爭賠款,國庫也是入不敷出。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清朝時期,大批的美洲白銀流入,白銀不再像清朝以前那么稀缺和值錢,所以數字虛漲并不代表價值增加。
一個國家是否發達要看國家每一個階層的人民是否能夠感到幸福,清朝后期雖然看起來財政收入很高,但是物價高,賦稅高,錢不值錢,人們感受不到幸福,國家自然也就談不上強大。
縱觀中國歷史,無論國家怎么有錢,但是只要農民窮的吃不起飯,怨聲載道,這個朝代就離滅亡不遠了。
為了解決明朝政府的財政問題,張居正實行了名為一條鞭法的稅制改革,并在幾年后立即收到成效,使國庫的存銀從虧空猛增到上千萬兩。
正因為張居正的改革,萬歷才有能力打贏“萬歷三大征”,解決明朝的內憂外患。
明朝在種種弊病之下還能延續近五十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可謂是功不可沒。
但是這樣一項貌似利國利民的改革,卻在張居正死后沒多久便被荒廢了。
韋寶是很佩服張居正的,張居正已經位居首輔之位,為何放著榮華不要而去推行這樣一項得罪人的改革。
實際上,并不是張居正沒事找茬,而是那時的大明朝實在是病入膏肓了,再不進行改革真的就要完蛋了。
韋寶求見張維賢的經過很不順利,投了帖子之后,張維賢推諉說身體不適,不見客。
本來張維賢就很少見官員,屬于清高一類的。
而且他位高權重,爵位已經封頂,也沒有必要投靠誰,連魏忠賢都拿張維賢沒有辦法。
韋寶一籌莫展的時候,楊雪道:“總裁不如先回總裁府休息,我與英國公的女兒張美圓相識,看看能不能見著張美圓,張家不與魏系來往,但與東林人關系不錯,皇帝就是英國公與我爹他們一起扶上大位的。”
韋寶聞言一喜,他其實之前也有這個考慮,但就是不知道楊雪有沒有什么分量,所以他沒有主動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