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努爾哈赤實力坐大,錯不在李成梁的放任。
而是明朝官場內部的傾軋,趕走了能壓服努爾哈赤的李成梁,又找不到能勝任李成梁的有能力者。
皇太極熟知歷史,更是對大金國的崛起歷史了如指掌,經過大玉兒的提醒,怎么能想不明白這些道理。
所以說金國的崛起和李成梁的扶持關系不大。
是努爾哈赤很好的利用了大明朝廷,干掉了李成梁。
女真本身就是明朝為了限制蒙古而扶持起來的。
自永樂經營東北之后,明朝在東北一直實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女真既是其重點關照對象,同時女真一直是蒙古、明朝、朝鮮三方博弈的舞臺。
因此,使得女真能夠保持分裂狀態長達數百年。
16世紀后期到17世紀前期,隨著蒙古、朝鮮及明朝的相繼衰弱,影響女真政治走向的外部力量逐漸消失,使得女真獲得了完成統一的歷史條件,這才是努爾哈赤崛起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即使沒有努爾哈赤,女真統一的歷史使命也會由其他人來完成。
從另一方面來說,歷史上的女真從來不缺乏有能力的野心家,從董山到王臺,再到尼堪外蘭,哪一個不想統一女真,只是14—16世紀,東北亞地區周圍強國林立,一個分裂的女真對蒙古、朝鮮和明朝來說都是最有利的。
因此在當時的地緣環境下,女真缺乏憑借自身完成統一的力量。
另外,明朝從來都沒有放棄對女真的控制,一開始明朝對女真的經濟羈縻和軍事威懾,就算是到了萬歷時期,明王朝也沒有放棄對女真的監控。
《明神宗實錄》記載,從萬歷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開始,明朝中央就不乏女真威脅論的呼聲。
萬歷三十六年熊廷弼出任遼東巡按,即在奏疏中表達出對建州崛起的憂慮和警覺。
但是明朝鑒于國力問題,一直無法作出有效應對,即使是熊廷弼也只是主張加強武備,提高遼東的防御能力,這說明到萬歷中期,明朝已經在遼東實施收縮政策,這是明朝國力衰退的結果。
萬歷時期的明朝處于一個全面收縮的時期,周遍失控的民族不單是東北女真一家,西南楊應龍叛亂,青海蒙古入寇、奢安之亂的醞釀,緬甸對云南的騷擾,都是明朝衰落的具體表現。
因此,把李成梁看成造成女真崛起的人,實在是太抬舉他了。
次日,一大早,皇太極、代善,就帶著聰古倫格格和大玉兒出發了。
隨扈只有二十人,一來是為了顯示誠意,二來帶多了人也沒用。
近四萬大軍在短短幾日之內,先后填了寶軍的肚皮,帶再多的人也是枉然。
如果韋寶要在自己的地盤殺掉他們這些談判的,真的如同碾死螞蟻。
渾河岸邊,風景不錯。
韋總裁的大帳搭建的也很漂亮,絕不遜色于建奴努爾哈赤的汗帳。
天地會治下之所以會有那么多人,那是經過了融合的,漢人四百萬,多出自遼東的遼民,還有遼西的,還有很多從山東,北直隸,西北各地弄過去的人。
都是一些逃荒的,吃不飽飯的青壯年,后期收了一些老弱婦孺。
其他的,朝鮮人有上百萬!
蒙古人有近五十萬。
南方弄來的人,有近五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