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瑗道:“國破,哪有家可歸,你快殺我。”自成道:“我絕不殺你。”景瑗猛然以頭碰階石,血流滿面,死而復甦,后命拖出。
義軍使景瑗母勸其投降,景瑗說:“母年八十余矣,當自為計。兒是國之大臣,不可以不死。”
母出,景瑗向別人說:“我不罵賊,為了保全母親。當時景瑗已數日不食,仍不顯餒氣。
三月初六日,景瑗行至海會寺,南向皇帝哭拜,大呼“臣失封疆,死不盡罪,愿為厲鬼以報。”后與德祗、德敏二子及母訣別,于觀音大殿前沐浴、整冠后,自縊而死。
宣府巡撫朱之馮:1644年三月六日,李自成陷宣府,總兵王承允和杜勛出城三十里迎接,巡撫朱之馮大罵:“爾上所倚信,特遣爾,以封疆屬爾。爾至即通賊,何面目見上?”杜勛一言不發,大笑而去。朱之馮登上城樓,下令開炮,左右默然,無一人上前。
于是之馮親自點火放炮,又被左右拉住。這時大炮的線孔已被鐵釘釘死。
朱之馮嘆道:“不意人心至此。”見大勢已去,寫完遺書,自縊死。闖軍還打死明軍總兵官、總兵至少十余人。
包括:曹文詔、艾萬年、湯九州、俞沖霄(被俘,下落不明)、侯良柱、虎大威、王世國、尤世威、周遇吉、朱三樂、李守鑅等人殺死或者俘虜明朝藩王10人以上,明末清兵橫掃中原時,那些朱姓藩王們在干什么?福王朱常洵(李自成部所殺)、唐王朱聿鏌(李自成部所殺)、崇王朱由樻(降李自成,后被處死)、秦王朱存樞(降李自成,死于清軍)、晉王朱審烜(降李自成)、代王朱傳火齊(李自成部所殺)、慶王朱倬纮(被農民軍所殺)、韓王朱亶火脊(李自成部所殺)、沈王朱洪桐(李自成部俘獲,下落不明)、趙王(農民軍所俘,下落不明)等人。
總的來說,除了山東闖軍沒有打、開封沒有打下之外,闖軍所過之處,可謂攻無不克,殺死明朝總督、巡撫、總兵等文武高官和藩王數十人,各總督區巡撫區的達官貴人幾乎全死了一通。
整個北方的官僚機構根本已經完全被闖軍打殘了,明軍在北方,關外除外的所有主力更是幾乎完全被大順軍隊殲滅。
但是這些戰績也不難看出,基本就是在短短4年之內完成的,李自成一介平民提三尺劍幾乎得了天下,固然是一個奇跡,但這也使得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收服士心,闖軍在北方攻不少堅城,典型如開封、汝寧、潼關、寧武等后,城防自然也殘破不堪,還未來得及修繕,清軍就打了過來,而清軍又擁有大批紅衣大炮這樣的先進攻城武器。
不得不說,這對于清軍迅速推進是非常有利的。
尤其是農民軍起兵之初,明朝很多官員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寧死不降,最后死之,這自然更不利于李自成搞好與官紳集團的關系。
后來李自成逼近北京之后,見明朝大勢已去,投降的官員,主要是武將才逐漸多了起來。
這里其實也有個幸存者偏差,大明的忠臣大抵在頑抗闖軍時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投降的都是姜瓖、唐通、張縉彥之流反復無常之人。
這些人一看清軍勢大,大順大勢已去,又順風倒戈,就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了。
總之,大順軍攻略北方過程中戰況慘烈,與北方官紳集團關系本就不好,進入北京之后政策也沒有多大變化。
李自成本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聽取了部下不要濫殺的建議,從進軍北京路上開始,對沿路明朝文官武將大加招撫,但是歷史還是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
相對于對文官嚴刑拷掠、對武將圍而后降者不赦的大順軍而言,多爾袞對前朝文官武將的政策和游戲規則就確實要溫和一些,于是隨著大順軍一路敗退,北方各大城池據點對清軍望風而降,呈現一邊倒的戰局,也是正常的。
除了這些,大體原因還有二。
其一,顧誠、姚雪垠等名家一致認為,李自成在勝利即將到來之時,確實太過大意,他似乎認為明清之爭是前朝的事,自己與后金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于是并沒有集結大順軍全軍主力于河北。然而松錦大戰之后,清軍損失其實也很慘重,松錦大戰后沒有強攻寧遠是其一,山海關之戰后姚雪垠也指出清軍也沒有果斷追擊,待到李自成放棄北京后才放心推進,再加上清朝官方報告稱順治初年滿八旗男丁只剩下5萬,都可以看出此時后金人力已接近枯竭,哪怕打出一場消耗戰對大順都是有利的。
這點看,清朝真是下山摘了個大桃子,李自成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農民軍似乎忘記了,他們最推崇的曹孟德,其實是在白狼山大戰絕境破烏桓之后,才成為真正的北方霸主的。
其二,明朝、南明與農民軍內耗確實很大,這點不要低估。農民軍猛將那么多,李定國更是戰術天才,明朝卻不能用,直到大西軍退守云南,大順軍退守湖南,長江防線已被突破之時,南明政權方才同意與農民軍結盟抗清,這時候黃花菜都涼了。在此之前,南明甚至還打算聯合多爾袞先剿平農民軍。李自成曾多次對崇禎提議講和,都被崇禎一一拒絕,非要殺個你死我活不可。
所以這些方面的東西看多了,就越來越覺得攘外必先安內真是一句屁話,真如此操作的,多半就和莫臥兒帝國、馬拉塔王朝一個下場,“大伙兒廝殺在一起的時候,不列顛人打了進來,把它們全部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