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在仍然保持隊形整齊的情況下,前兩列重騎兵首先向后撤退,然后輕騎兵依次退后。
即使敵人的陣線再穩固,也會在這種預有準備的密集亂箭襲擊下動搖。
有時光靠這種襲擾就能使敵人潰散,不必再進行突擊沖鋒。
如果縱隊指揮官認為預備性襲擊已使敵人完全瓦解,那么就下令讓輕騎兵撤退。
但如果需要,這時就命令重騎兵發起沖鋒。
命令的傳送白天采用信號旗和三角旗,夜晚則用燈光或火光。
作戰時,各個騎兵連靠得很緊。
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隊已經跟敵人交火,那么兩翼部隊便向翼側疏開,繞向敵人的兩側和后背。
在進行這種包抄運動時,常常借助煙幕、塵土來迷惑敵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護。
完成對敵包圍后,各部即從四面八方發動進攻,引起敵陣大亂,最后將敵人徹底擊潰。
這種包圍運動是蒙古軍隊常用的作戰方法,而且他們特別善用計謀來實施這種方法。
遼東鐵騎遼東鐵騎指的是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歷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于遼東精騎刀下。
但是在李如松戰死之后,李家再無良將能加以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逐漸瓦解。
遼東鐵騎標準配備為:“三眼神銃”,三眼銃,口徑一般都有15-20毫米,相對一尺五寸的長度來說,身管長度并不高,因此精度、射程和威力均差強人意。
戚繼光就曾如此評價:“快槍遠不及鳥銃,射程不如鳥銃,又手夾銃后,又必手發,手執火源點火,遠近高下勢不由人,精度差。然北軍慣習之,一銃入二、三子,超量裝填,容易炸膛,放畢當錘擊之,痼不可變。”
可見戚繼光對三眼銃很不感冒,他手下的火槍騎兵使用的都是被譽為“鳥銃能及遠,射程遠,又多中,精度高,又能透甲,威力大,為馬上步下第一利器”的鳥銃。
北方騎兵使用三眼銃多是因為鳥銃裝填繁瑣,又不能近戰,戚繼光的火槍兵都配備了七尺長的野太刀,靠野太刀沖鋒肉搏的,大概與北方人性子急躁有關。
遼東鐵騎的騎兵或許有很少一部分人配備了三眼銃,但這種原始的火器與滿蒙人的強弓重箭相比并沒有什么優勢,可能驚嚇馬匹算是一種特殊用途。
從明代遼東鐵騎在朝鮮作戰的記錄來看,遼東鐵騎大部分只配備了弓箭和腰刀,操縱大炮、神機箭、佛朗機、鳥銃等武器都是征調的南軍炮手。
李成梁進攻努爾哈赤外公王杲時的炮手就是萬歷朝著名的南方將領沈有容,攻擊平壤時的炮手和鳥銃手均隸屬于南兵而非其嫡系的遼東軍。
東鐵騎之所以能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力克蒙古、女真的鐵騎勁旅,是靠著兩點,一是舍得花錢。
“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后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家將們有錢了之后也變得“暮氣難振”了。
二是親自沖鋒。李氏一門向來都是親自帶頭沖鋒的,所以手下不敢不玩命。
在戰法上,李氏一族也十分類似蒙古人:“及戰多用鐵騎,列為橫陣,發弓矢沖賊,若賊陣不動,則緩緩退之再沖。十數次之后,堅陣無有不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