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9年該公司定購的茶葉有優質綠茶300桶、武夷茶80桶。1702年該公司載運的整船茶葉,松蘿茶占2/3,珠茶占1/6,武夷茶占1/6。
而此時綠茶和烏龍茶的出口是同時進行的。
1751-176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入茶葉1678余萬千克。
其中武夷茶2363萬磅,1063.35萬千克,占總輸入量的63.3%,可見這時期輸入英國的茶葉以武夷為主,平均每年約100萬千克左右。
在英國武夷茶被譽為“東方美人”。
交通由于海禁,中國的外貿全部集中在廣州,而閩茶如果要運到廣州,雖然最簡單的就是海運,但事實上卻必須經北江水路至廣州出。
但是,清末滅白蓮教時加的捐租,非常高,對于閩茶盤剝很重。
此前英人已希望開福建口岸,直接海運時,但被拒絕。
1684年,康熙23年開海禁,外國人多到廣州、廈門、福州、寧波通商。
其時已有海關監督,粵海關為內務府派人,閩海關由福州將軍兼,浙海關及江海關由各省巡撫兼,即“皇商”、“總督商”、“將軍商”、“巡撫商”,不一而足。
但各地管理并不規范,各種陋規甚多,因此外商先側重廈門,后側重寧波,最后側重廣州,并因此衍生出十三行格局。
到1756年,廣州成了法定的唯一通商地點。由此過往,應該也是外國人選擇口岸的原因之一。
廈門是亞洲最大的豬仔,奴隸,華工貿易中心,目的地是美國舊金山,古巴,南美等地。
鴉片戰爭前已經是最大規模的非法偷渡港口,戰爭后則是合法奴隸貿易,要不開放廈門干什么。
所以當美國打完南北戰爭,黑奴們被解放出來后,廈門就開始衰落了。
至于福州,西方人進口中國的茶葉主要是紅茶,福建武夷山附近的大紅袍和正山小種,老外不喜歡喝綠茶,是當時中國最主要的紅茶品種。
武夷山在閩北,附近山多,只能通過福州出口。
但是,當印度的種茶業興起之后,比如阿薩姆和斯里蘭卡紅茶,因為采取了機器炒茶并且免稅,因此出口到英國價格要低很多,口味也不差。
以后,英國人就很少在福州買茶了,其他歐洲國家更喜歡喝咖啡喝啤酒。
沒有紅茶出口,福州也就衰落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僅僅為通商口岸一地、一區之得失而傷及國家、民族之根本。
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并且以主權換來的繁榮,以尊嚴舔來的經濟,是帶著血的。
當時的通商口岸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民族問題。
經濟上被侵吞,那么政治必然會被操縱,民族也必然會被同化。
為了一些經濟上的利益而損害國家的根本利益這是極端不可取的。
當時的有識之士正是認識到一點才極力阻撓開放通商口岸。
就拿當時的商埠和通商口岸的區別來說。
何謂商埠,商埠就是由中國開辦的類似于后世的經濟特區,那是有主權和治權的正當經濟交往的地方。
而通商口岸只是在中國地盤上開辦,但中國并不享有主權,中國只是個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