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影視劇里,為了劇情好看,有努爾哈赤遺詔傳位給多爾袞的情節。
努爾哈赤晚年確實很寵愛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很偏愛阿巴亥的孩子,多爾袞也很聰明能干,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
那時候的滿族還沒有統一中國,皇權制度還沒有確立。
那時候的軍事首領是有能者居之,施行推舉制。
所以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搞了個四大貝勒聯合執政制度。
皇太極之所以一定要殺死阿巴亥,是因為阿巴亥是嫡母,有身份優勢。
而且她很聰明,她的三個兒子有很強的軍事勢力,所以必須得殺,以免以后坐大,而不會是因為她有所謂的遺詔要被滅口。
努爾哈赤一代梟雄臨終前如果腦子清醒,就應該明白他就算傳位給多爾袞,多爾袞當時也坐不穩。
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傳位給多爾袞,以皇太極的個性,一定會殺死多爾袞以絕后患。
皇帝是不會相信誓言的,他們甚至敢對抗漫天神佛,區區誓言算什么。
皇太極是超級強勢又冷血的人,就算是他的親姐姐莽古濟,一旦讓他感到不滿,都給凌遲了。
好像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凌遲的公主。
莽古濟的兩個女兒皇太極都沒放過,皇太極又怎么可能放任這么可怕的潛在敵人弟弟多爾袞。
皇太極消滅政敵完全掌握權柄之后,對多爾袞是比較信任的,很照顧栽培這個弟弟。
從這一點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沒有動過傳位給多爾袞的念頭。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中,多爾袞和皇太極是有許多矛盾的,甚至還有人言之鑿鑿的描述皇太極對多爾袞有奪妻之恨。
多爾袞則被描述成一個十分受努爾哈赤重視,并差一點繼承了皇位的人。
努爾哈赤晚年十分寵幸大妃阿巴亥,這位妃子也很爭氣,給他生了三個寶貝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最大的阿濟格生于1605年,1626年封貝勒。
多爾袞生于1612年,同樣也是在1626年封貝勒。
此時二人的年齡分別是21歲和14歲,差的并不算太大。
但如果把他們的地位和多鐸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多鐸生于公元1614年,1620年封貝勒,此時他還是個6歲的娃娃。
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還沒有親王一說,皇帝以下地位最高的便是貝勒,也是帶領一支獨立隊伍,甚至成為旗主的潛在條件。
多鐸和兩個哥哥年紀差那么多,幼年就封了貝勒,無疑可以從中看出努爾哈赤對多鐸的寵愛。
這其中就包括努爾哈赤老來得子的原因,也有阿巴亥地位穩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