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噸黃金立金身,這是自社會步入現代之后,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更別說是由一個外邦人因為對象國高僧的敬重,所以自發的行為。
如果按照匯率來算,這尊高約六米,由純金打造的金佛,不算工藝加工的費用,大約需要將近60億的聯邦貨幣,而兌換成象國貨幣之后,則是將近600億的巨額。
而這600億數額的曼幣,便是李明開始對象國貨幣試探性攻擊的第一步。
一個經濟體系當中的貨幣總量應當是在一個確定的范圍,用簡單且粗糙的方式來說就是數量過多,那么貨幣的價值就降低,這就是通貨膨脹。數量減少價值就升高,這就是通貨緊縮。
而李明要做空,就是要人為的制造象國的通貨膨脹,降低其的貨幣價值。
很多人對貨幣戰爭沒有什么具體的印象,這里就用兩個真實的例子來簡單的解釋闡明一下。
第一次大戰后,在德意志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笑話有一個小偷來到一戶人家偷東西,看見一個筐子里裝滿了錢,小偷端起筐子看了看,然后把筐子提走了。
看起來一個非常荒謬的故事,但是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意志的經濟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為了償還高昂的戰爭賠款,德意志的政府只能通過日以繼夜的印鈔,以期望通過大量的發行貨幣來為賠款籌資,而這一迫于無奈的行為印發了德歷史上最引人矚目的超速通貨膨脹。
短短兩年時間,德意志的貨幣和物價一直在以驚人的比率上升,用一張報紙的價格變化來看這種速度可能更直觀一些
1921年1月每份報紙的價格是03馬克,十六個月后漲到了1馬克。
五個月后,漲到了8馬克。
四個月后,漲到了100馬克。
七個月后,漲到了1000馬克。
再一個月后,漲到了2000馬克。
再15天后,漲到了12萬馬克。
再14天后,漲到了100萬馬克。
再一個月后,漲到了500萬馬克。
再18天后,漲到了7000萬馬克。
這是什么概念用一個80歲的人來說,20歲參加工作,任勞任怨辛苦勞作60年所攢下的積蓄,在兩年時間蕩然無存。
再如,1948年7月。中正在浙江莫干山秘密召集行政院長翁文灝、財政部長王云伍、長王世杰、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等人,確定了幣制改革方案,決心以金元券代替法幣。其本質是為以為首的戰爭集團搜刮更多的財富,對支持的四大家族來說更是攬錢的大好時機。
隨后中正以憲法“戡亂臨時條款”為由單方面發動幣制改革。8月20日金元券改革方案以正式文件下發,大致內容是即日起以金元券為本位幣,限期收兌人民手中的黃金、白銀及外國幣種,對過時不上交的一律沒收。
金圓券發行之初,50萬元算是一筆很大的財富,能兌換2500兩黃金,但是到了后期,50萬金圓券只能買一盒火柴。上海的白粳米,1937年的時候,每石白粳米價格是法幣1105元,然而到1949年5月的時候,每石白粳米價格上漲到了金圓券44000萬元,相當于1937年1320萬億法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