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項明沉默了一下之后,像是沒有聽懂李明的話,岔開話題說道,“你今天來找我什么事情”
“生意的事情。”
李明坦然的說道,
“不得不說,相比魯迪來說,你接收聯邦的時機并不是一個好的時候。不過我肯定你的結局一定比他好。”
當著現任總統的面說上一任總統被殺的事情,這無論是在聽的人還是說的人的角度,都是一件極其微妙的事情。
“可這個位置叫做總統,在其位謀其職,這是本分。”紫項明嚴肅的說道。
“先不說你到底管不管的事情,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管也沒用,你還要為所面臨的后果背上所有的責任,何苦呢”
“怎么說”
面對質疑,李明認真的說解釋道,
“個人或許不是理性的,但是由個人組成參與市場的集體一定是理性的,它遵循著趨利避害的原則,即使政府要干預,在政府的干預政策出來之前,市場就會做出預判政府的預判,所以是沒用的”
這并不是李明在瞎說,在前世,經濟學中有這么一個有趣的段子,而這個段子卻準確的概括了人類的經濟發展的歷史。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同看不見的手,認為市場會調節一切,也就是說他認為經濟的發展不需要政府管。
一百多年后,德意志出現了一個叫馬克思的人,他認為經濟自由發展,資本家們的貪婪會導致經濟危機壓榨工人,簡單的說就是必須管。
到了二十世紀,凱恩斯認為經濟多數時間應該讓他自由發展,過冷或者過熱的時候就應該政府干預,這就是宏觀調控。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凱恩斯主義失效,美進入了滯漲期。同時佛利德曼提出現代貨幣數量論,也就是說政府只需要管好貨幣發行,其他少管。
接下來就是盧卡斯,提出了理性預期理論,就是市場會預判你的預判,管也沒用。
普雷斯科特提出了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說的是經濟是有周期的,復蘇和低沉都是周期性的,和政策沒關系。
尤金法瑪接著提出有效市場假說,理論不說,意思就是不管最好。
兩百多年,人們又繞會到了亞當斯密。
再往后羅伯特席勒、皮凱樂又說,每一次周期性的金融危機都會加大社會矛盾和貧富差距,不管不行。
于是,三百年來,到底是管還是不管,人們最終都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李明從其中挑著有利于自己的觀點對紫項明說了快一個小時后,口干舌燥的拿起了水杯喝了一口,然后說道,
“紫叔,把你家的錢投到我的信托吧,我保你家世世代代長盛不衰。”
已經有些動搖了的紫項明舔了舔嘴唇之后說道,“你也知道,我雖然是總統,但是很多事情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
李明聳了聳肩說道,“大通銀行給一些政府官員專項貸款,這總算不上行賄吧”
“那還是有人不同意呢”紫項明問道。
不同意要么讓他同意,要么沒有不同意的人。
李明呵呵一笑站起身來說道,“紫叔,時間不早了,就不打擾你了,我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