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文明的進程,生產力得到了質的發展,能源的應用讓機械發揮了體力從繁重的勞動力中解脫的作用,再加上化肥合成以及育種的進步,糧食產量有了質的飛越。
因此饑荒在進入現代之后,并不容易出現。但現實是,仍有大量的地方的人在食物的攝取上頗為的貧瘠。
二十世紀初,蘇聯在烏克蘭推廣農業集體化,而當時烏克蘭正是蘇聯的糧倉。僅僅一年過后,蘇聯政府征得的糧食數量也從預計的2650萬噸下降至1850萬噸。
而對于烏克蘭來說,1932年到1933年,餓死了幾百萬人。當蘇聯解體之后,有20多個國家認為烏克蘭大饑荒是可以和大屠殺相提并論的種族滅絕行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提出饑荒并不完全是由于食品短缺造成,而更可能是由于權利分配不均造成的。。在現代歷史上,民主國家從未發生過大饑荒,而發生大饑荒的地方,沒有一次是因為糧食不足。
而什么樣的行為會引發原本穩固的社會權利的崩塌,答案只有一個,不是天災就是戰爭。
瓦艾特府,李明坐在了沙發上面對紫項明說道,“紫叔,最近忙嗎”
“知道我忙,還給我添亂”紫項明有些煩躁的說道,“你讓黑水的人沒事動劉易斯家干什么就這么一會兒,總統辦公室的電話都快給打爆了”
順手從茶幾上拿起一顆蘋果放進嘴里咬了一口后,李明呵呵一笑說道,“沒事,誰打電話求情了,你把名單給我就好。”
聽到李明說的話后,紫項明言語一滯,后面的話硬生生的被他吞了回去。
在紫項明看來,現在的李明已經有些失控了。
為什么說他失控,一般人不管獲得財富還是權利,其目的都是為了自己活得更好。可李明不一樣,他的生活狀態,多年以前看就是如此,多年之后仍舊是如此。
人生的軌跡一般屬于螺旋上升,人們在欲望滿足空虛更大的欲望這個循環當中掙扎,可李明似乎沒有滿足過,一直在朝著某個不可知曉的目的一刻不停地前行,任何攔在他道路上的人或事物,最終只能被碾碎。
紫項明知道,但凡從自己嘴巴中吐出幾個名字,免不了又是一場血腥的清繳,于是岔開話題說道,“你來找我是有事情吧”
咀嚼著甘甜的蘋果,李明點了點頭說道,“嗯,和你商量一下戰略政策的事情。”
雖說是商量,可通知的語義卻更加的明顯。
“說說看。”點燃一根煙后,紫項明開口說道。
“現在聯邦的經濟形式是什么樣子你我都很清楚,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所以我希望在你任期的這段時間內,盡可能的囤積糧食。”李明回答道。
深吸一口煙后,紫項明搖了搖頭說道,“說實話,我不認為聯邦現在做好了準備,我們把大量的預算全部投入到公共建設當中去了,還要做戰爭的準備,所以真的沒有多余的錢。”
“錢的問題嗎”
“不光是經濟的問題,還有征兵問題,社會問題等等,這不是短短兩三年時間就能解決得了的。”
李明抓起桌面上一份文件擦了擦手說道,
“我個人負擔聯邦軍費開支的百分之六十,你拿這百分之六十的錢去向民間、向國際上收購糧食,同時和象國簽訂戰略合作伙伴條約。至于征兵的問題,囤積糧食會讓價格上漲,只要提高軍人的待遇,兵源的事情就不缺,等到時候局部戰爭開始后,我們便可以出售軍火物資賺取戰爭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