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1-2]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并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
同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龍門的蔣宋別墅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拒絕。
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向蔣介石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華清池。
12月4日,蔣介石在洛陽蔣宋別墅內居住36天后前往西安。[12]
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
10日,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動員令。
11日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參加晚宴,晚宴期間,蔣介石宣讀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陜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同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
12日5時,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蔣介石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后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被發現活捉。同時,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遇難,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于“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
同日,中共中央做出的重要決定明確七項“我們的任務”,其中包括擁護張學良、楊虎城的革命行動,立即在西安召集抗日救亡代表大會,防止日本乘機發動侵略,發動抗日派、嚴防親日派,穩定與爭取各實力派積極站在抗日救亡方面,爭取英、美、法三國的諒解與贊助等。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號召人民及救亡領袖,要求南京明令罷免蔣介石,并交人民審判。[13]
12日23時30分,南京中央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奪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后決定剿撫并用,一方面任命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為陜甘宣撫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