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流民,豈是百人軍隊能抗衡?
若皇上目的是殺光百萬流民,直接調遣大量軍隊絞殺即可,但流民也是大晉子民,被逼成寇,非他們本意。
若一開始瑞王仁慈安撫,又哪里會造成這種無可挽回局面?
流民成賊,殺光搶奪,無惡不作,大有同歸于盡之意。
陳謙懷就想,流民作惡根源,就只是為了能吃上一口飯,有件衣服穿,能好好活著,誰也不想去殺人奪食。
那只要想辦法滿足這兩點,興許能把憤怒流民平定下來。
陳謙懷并沒有說帶領手下一百人馬硬戰,而是進了城,勸官員開倉放糧。
此舉當然被駁回了,瑞王的人還不知瑞王下場,只以為堅守下去,贏了就立功勞。
“開倉放糧?此等粗鄙愚蠢的方法,也唯有你們這種四肢發達之人才想得出!喂飽了賊寇,好讓他們有力氣攻打進城嗎?愚蠢至極!”
自古文官與武官不對頭,何況陳謙懷如今只是一個小小百夫長,手下才一百人,官員信服他才怪。
陳謙懷并不氣餒,帶領手下,兵分記錄,奔走相告,逐一給城中百姓做思想工作。
讓大家捐出多余衣物,一起勸服官府人員,只要萬眾一心,官府頂不住壓力,必然同意陳謙懷意見。
然,就這個奔走相告的工程,就耗費了六七天時間,后來城中百姓被勸服,集體逼到官府門前,求開倉放糧。
官府人員閉門不見。
陳謙懷怒極,當即領著一對人馬破門而入,刀子加到官員脖子上,威脅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無奈之下,官府人員不得不開倉放糧。
以為如此就大功告成?
事情沒那么簡單。
流民對官府人員早已經不信任,輕易開倉放糧,打開城門,必然引發混亂,后果不堪設想。
如此,需得有大量軍隊出面鎮壓,才能維護秩序。
陳謙懷單槍匹馬回了軍營,請求支援。
此時,將軍那侄兒已成了通州副將,主將不在時,他最大,直接把陳謙懷涼在門外,見也不見。
這日天氣灰蒙蒙一片,猶如偌大真相被掩蓋烏云之后,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能不冤屈么?
陳謙懷為何隱姓埋名離家出走?為的不就是立功勛,翻身做自己主人,去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好不容易瞧見曙光,又生生給人掐斷,他這么久以來的努力全數白費,如何不憤?
若是可以,他真想直接殺了眼前這個副將。
仗著是將軍侄兒,好吃懶做,連弓箭都拿不好,敵人一個沒殺過,就平白無故搶奪別人功勞,那都是他帶領手下用命換來的功勞。
一白個人的努力,全讓他一個人占了!
如今大局當前,還計算個人得失,陳謙懷忍無可忍,恨不得刀架對方脖子,逼迫出兵。
但軍營可不是官府,輕易就能闖入,陳謙懷連大門都進不去,更不用說突破那重重士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