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妗家的院子大,前院被隔了一個鴨圈,專門養鴨子,有純色的大白鴨還有灰色的鴨子,每天上午還要趕到小河里游會兒泳。
每年姥爺都會把鴨蛋積攢起來,分給大家,讓拿回來腌上,等農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
用過早飯,該上學的上學,該收拾的收拾。
姚老三套上架子車,啟動拖拉機,姚素秋娘倆坐到架子車上,去地里掰玉米。
姚家村的田地分布很零散,她家有一大塊地距離村子很遠,每次下地都得走大半個小時,這下好了,有了拖拉機,十分鐘到。
看著已經泛黃的玉米,姚素秋拿起鐮刀,先把玉米桿的上半部分用鐮刀削下來,扎成捆放到地頭,一來可以減少玉米葉劃傷皮膚,二來這個玉米桿也是喂豬羊的好草料。
掰玉米也是個技術活,有的人家喜歡鉆玉米地掰完之后用鋤頭整顆連根砍下,有的人怕扎得慌,會選擇先把玉米桿的上半部分砍下,剩下的玉米桿剛好到肩頭的位置,這樣掰起來省事,又通風。
然后每次運送玉米回去的時候,還可以往車廂周圍塞幾捆玉米桿作為圍擋,不但可以預防玉米半途掉出來還可以多裝一些玉米棒。
這些比較嫩玉米桿運回家還需要曬干,用飼料機打碎,才儲存起來,然后添加在飼料里,冬天的時候喂豬喂羊。
姚素秋現在力氣大,一畝地的玉米她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把玉米桿都削了下來,抱到地頭摞好。
娘跟爹背著簍子掰玉米,裝滿了背到地頭,倒進架子車廂里。
裝滿了,爹啟動拖拉機,蓋上玉米桿,娘坐上去押車,兩人一起送回家。
“秋兒,你也歇會,等我跟你爹回來了,咱們再一起掰。”
“哎,知道了,你們路上小心。”姚素秋掏出手帕擦了把臉,看著爹開車拖拉機走遠,她才背起簍子繼續掰玉米。
裝滿了就倒在地頭,等爹娘開車過來直接裝車就行。
雖然天不算太熱,一番忙活下來,也出了不少汗,但是姚素秋卻一點不覺得累。
力氣大的好處,除了打架厲害,做農活也不費力。
“秋家妹子,掰玉米呢。”
說話間,從隔壁玉米地里鉆出一個黝黑的漢子。
這人姚素秋認識,名字叫姚樹根,是張翠紅的大兒子。
姚家村有大半的人都姓姚,祖祖輩輩居住下來,早就沒什么親戚關系了,充其量就是一個村的。
看到這人嬉皮笑臉的樣子,姚素秋皺眉,繼續干活。
姚樹根也沒多大,二十一歲,因為平時口碑不怎么好,長得黑不溜秋的,還是個矮挫胖,一直沒有姑娘中意她。
最后張翠紅沒辦法,為了給兒子定親娶媳婦,選擇用閨女姚石榴跟人換親。
對方是隔壁安集村的,也是因為窮,不得已才選擇換親。
聽說姚石榴不怎么同意,在家哭鬧了一場,結果被姚樹根連著打了好幾頓,才認命的。
所以,從始至終,姚素秋對張翠紅一家子就沒什么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