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陳國良對其他的文物不甚了解,也不會鑒定真偽,但宣德爐的大名他還是聽說過的。
剛才,他提起其中一個銅爐,就看到底部“大明宣德年制”的楷書款,很顯然,這就是傳說中的宣德爐。
“大呼小叫的,成何體統?”甄老開始教訓學生。
然而,一個專家也看到香爐“大明宣德年制”的楷書款,同樣是一句驚呼:“這是真的宣德爐嗎?”
大家目光看向方醒,在這里,論鑒寶的能力,恐怕真沒有一個人是方醒的對手。
袁韶華看了一會:“不好說,但感覺很像。起碼,這個楷書款是沒有問題的。真正的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
“這韻味,感覺是明朝的。
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側重點。
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模仿最高點。”袁韶華補充道。
方醒也笑道:“具體是不是真正的宣德爐,我其實也不敢百分百肯定。
不過,它肯定是明朝制造的。根據我的家事記錄,這兩個爐子是跟《永樂大典》一起找回來的。”
《永樂大典》是在明末的時候收藏的,那說明宣德爐也肯定是明朝的產品。
“既然是明朝的,那肯定就是真的吧?”許晴對此并不了解。
袁韶華搖頭:“不能這么說,宣德爐在明朝的時候就開始有人仿造。”
他告訴大家,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
就在宣德爐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
正是這三四百年來的不斷仿造,市面上的宣德爐多不勝數。
也就導致有宣德款識的銅香爐,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極低廉,遠遠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價格。
“真正的宣德爐,只鑄造出3000座香爐,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各個有規模香火旺盛的廟宇。”
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
至少目前來看,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
“據說,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長時間不變。鑄工質量平均,精品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鑄工粗糙。”袁韶華喋喋不休地介紹道。
看得出,他是真有兩把刷子的。
“那既然已經知道是明朝的,肯定很值錢吧?”許晴又問了一個直播間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聽到這話,袁韶華頓時笑了。
“其實,一件文物,我們不能用金錢衡量它的真正價值。就像這一屋子的《永樂大典》,你要是搬出去賣,賣不到特別高的價錢。
然而,沒有人會質疑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