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倉庫,從11號到20號,方醒依舊沒有出手,或者說沒有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提不起興趣。
反而是李震,以三千美元的價格拍下15號倉庫,他看上的是倉庫里的一個座鐘。
該鐘整體由上、中、下三層組成。上層是傘蓋,頂上有一只銅做的鳥站立;中層有卷簾,里面有猴子抱桃,下層則是底座。
很可惜,這個座鐘是壞掉的,不能運轉。
“這東西還值錢嗎”李震忍不住問道,感覺自己虧了呀
“近代做的東西,就算不壞,價值也有限。你還是找找,有沒有別的東西吧”方醒跟他說道。
李震暗道倒霉,但也不啰嗦,連忙在倉庫里翻找起來。
很快,一臉驚喜地拿著一樣東西“方老大,你看這是不是硯臺我發現,這個倉庫應該是一個華人的。”
除了硯臺,他還看到一些練書法的紙張,以及臨摹的作品,多達二十多幅。
不過,看起來是新手練習書法,寫得不咋地,估計也就比李震他好一點。梁山泊好漢書法大賽的話,或許能排前列。
方醒接過,上下打量了一會,才說道“這是一方澄泥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從樣式、到制作風格,以及包漿等來看,應該是明代的。”
澄泥硯始創于唐代,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到清代,其制作工藝就已失傳。隨著澄泥硯制作方法的失傳,絳州澄泥硯的生產出現了一個近三百年的斷檔。
澤若美玉、擊若鐘磬、易發墨、不傷筆、冬不凍、夏不枯,說的就是澄泥硯,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
說著,他用手指擦了擦其中一個硯臺的底部。
大家就看到上面有刻字文石居士。
“文石居士這是誰”夏雨有點迷惑,對古人的這種稱號,他向來很難記住,八大山人屬于例外。
“明代的書法家,米萬鐘,準確說是明末書法四大家。而且,米萬鐘有來頭,是宋代四大書法家米芾的后代。”方醒跟大家說道。
大家聽了不明覺厲,書法還能基因繼承的
祖宗是宋代的四大書法家,后代是明末四大書法家,真夠厲害的。
“之所以有文石居士這樣的稱號,是因為米萬鐘喜歡玩石,屬于一代石癡。”
他一生走了很多地方,爬山涉水,不怕艱險,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對每一塊石頭都細心觀察,認真研究,畫貌題贊。
藏石界有句口號,叫做“石來運轉”
可石頭不但沒有給米萬鐘帶來所謂的好運,反而同米萬鐘的罷官還鄉有些關聯,從此背上一個“敗家石“的惡名。
據說,米萬鐘一次游玩,發現一塊長8米、寬2米、高4米的巨石。越看越喜歡,于是不惜花費重金,雇了數百人,再加上44匹騾馬,拉了7天,方將此石拉下山來。
正當他要一鼓作氣運回家的時候,不幸遭魏忠賢誣告而罷官,巨石遂被棄在路旁。當地鄉民認為此石不吉利,稱其為“敗家石“,從此無人問津。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硬是不信這個邪,派人將“敗家石“運至清漪園。這塊所謂的“敗家石“,就是今天立在頤和園內的“青芝岫“。
玩石玩到他這個程度,也是沒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