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怕打擾了皇祖母。”上官靜也笑瞇瞇地說著皇太后愛聽的話:“若是早知道,孫媳一定厚著臉皮過來混早膳。”
“有你在,怕是胃口也好些。”皇太后笑呵呵地,主動提及了楊大人的事:“昨日的事,哀家已經知道了。哀家就這一個親弟弟,人老實些,只知道悶著頭辦差事,人情世故上一概不上心。因此,他雖是哀家的親弟弟,這么些年,職位也一直升不上去。這次還是多虧了你父親,熬到這歲數,才能柳暗花明。哀家要謝謝你父親的!”
“還不是因為皇祖母一貫克己奉公,對親族要求極嚴。”上官靜笑瞇瞇地答道:“皇祖母在宮中這么多年,一心一意都只是為了父皇和朝廷著想,哪里想著為母族爭取過什么。楊大人年紀不小了,這么多年在朝中辦差盡心盡力,從無大的差錯,論理,早該有個像樣的職位了。這些太子一直都瞧在眼里,他心里為皇祖母委屈,因此這才拜托了我父親上奏疏保舉楊大人。”
上官靜這番吹捧,基本上就是純粹的睜眼說瞎話了,可架不住皇太后愛聽啊!
她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點明,這功勞可不全是她爹的,太子才占大頭。
然而沒想到皇太后還真臉皮厚,對她這番話竟然無比認同。
老太太立刻眉開眼笑,連連點頭:“還是你們孝順!哀家原本不想他太過張揚的。”
“皇祖母這話就不對了。”上官靜笑瞇瞇,謊話真是張口就來,都不帶打草稿的:“這翰林學士承旨的位置也空懸多年了吧?事實上,幾位排在前頭的重臣,誰都可以兼著,可父皇從來沒開過這個口。位置太重要了,父皇寧可空著,也不會隨便安排人。旁的不說,楊大人是父皇的親舅舅,這翰林學士承旨的重任就擔得起。這樣重要的職位,當然還是血緣至親來擔任,才更能讓人放心。皇祖母想想,除了楊大人,誰還能擔得起呢?”
“你這樣一說,卻也真有幾分道理。”皇太后點點頭:“可是沒錯。這樣重要的崗位,是得找個能信任的人才好。這滿朝文武,誰沒有個小算盤,也就是哀家這個做親娘的,才會如此一心一意的為皇上打算。”
“所以皇祖母提什么謝,”上官靜笑著答道:“楊大人升了寶文閣學士兼翰林學士承旨,這可是對父皇,對朝廷都有利的大好事。太子他身為儲君,原本就該為父皇推薦賢才,楊大人又是血緣至親,這都是太子該做的,我父親也只是做了他該做的事。”
“還是你們孝順懂事。”皇太后笑呵呵地答道:“自打你們小兩口進宮,哀家真是覺得,這日子啊,比之前可有奔頭多了。”
那是!上官靜暗暗腹誹,有了奪權的機會,可不是有奔頭多了嘛!
不過雖然內心不屑,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戲精,上官靜表面上當然人設不崩,她朝皇太后笑得親親熱熱,就像是正在撒嬌的親孫女似的:“皇祖母,孫媳今兒來,其實是有事想求皇祖母幫忙的,您這樣夸孫媳,孫媳都不好意思開口了!”
“怎么?你今兒原來有事,那說來聽聽?”皇太后表面上雖然一派溫和平靜,依舊朝上官靜笑得和藹可親,但她望向上官靜的眼神中,其實帶了三分警惕。
不過嘛,弟弟升了官,太子妃過來要回報,其實也在皇太后的意料之中。都是利益交換,沒什么稀奇,老太太已經打算好了,只要上官靜提的要求不算太讓人為難,她就一口答應下來,算是回報武定侯這次的保舉之功了。
然而皇太后沒想到,人家太子妃其實并不是來討債的,而是為她奉上了另一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