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世家出身的朝臣,都是家族利益為重的政客祿蠹。
朝廷要員中,剛正不阿,一心憂國憂民的官員也是有的。比如剛剛從大理寺調任刑部的刑部尚書王旭。
這位王尚書是太原王氏出身,真真正正的名門望族,王家歷史上曾出過四任宰相,與王氏相比,連陳氏、蘇氏還有林家都只能算是新貴。
王尚書是建平七年的進士,與陳丞相的女婿安溪候同榜,這樣名門望族的子弟入朝,家里一定是不惜資源給鋪路的。
建平七年,皇上登基不久,先前的秦丞相尚未去世,與林太尉一同位列三公的,還是秦丞相,蘇平的爹。這位王尚書年輕時一入朝,家里就幫他走了秦丞相的路子,投入秦相門下,成為了丞相門生。
當時林貴妃還未入宮,皇上雖然已經露出些色批本性,但與陳皇后感情還算不錯,皇上又為了壓制林太尉的勢力扶植外戚,陳氏一族正是春風得意。
后來秦丞相去世,陳丞相繼任成為丞相,安溪候不久之后娶了陳丞相的小女兒,而原本是秦黨的王大人,也被陳丞相遞了橄欖枝。
王大人是個聰明人,他對于陳丞相的招攬沒拒絕,與安溪候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私人關系,這些年仕途走得也順暢。
只是這位王尚書,表面上是陳相一黨,實際上卻是個十分有原則的人,他混得好,是因為他聰明會做人。之前他任大理寺卿多年,是個赫赫威名的青天,為人公正清廉,只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偶爾會給陳相一派的官員開個方便之門,但大事絕不糊涂,極有原則。
然而有趣的是,這人雖然很少給給陳相一脈的官員甜頭,卻沒什么人說他不好,他僅憑著那些無關緊要的小方便,與陳相的關系維持得很好,足以證明此人為人處世水平之高。
然而眼下的朝中形勢,讓這位一向處事頗為圓滑的王尚書,終于坐不住了。朝堂混亂到如此地步,憂國憂民的王尚書是真的愁得頭發快白了。
他找過陳丞相,也找過不少與他關系不錯的同僚,更是直接上過奏疏給皇上,然而都收效甚微。
最終,走投無路的王尚書,找上了蕭景珩,祈求蕭景珩能夠出面穩定朝局。
頭一次,他是通過刑部侍郎上官沐云給東宮帶了一封信,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接著他干脆直接找到蕭景珩,卻只得到了兩句搪塞。
但王尚書思來想去,都覺得精明強勢的太子,不應該如此毫無作為。
他可是未來的一國之君啊再這樣亂下去,禍害的不也是太子的利益嗎
因此不愿放棄的王尚書開始了他執著的努力。
皇上最近不是不愛上朝嗎那行,堵太子,堵住就喋喋不休的痛陳各種時弊,不論怎樣都要將太子逼出來主持大局。
一天,兩天,三天,朝臣們都看慣了刑部尚書追著太子跑了,連陳丞相和安溪候都看慣了。
安溪候還以朋友的身份勸了王尚書幾句,讓他不要這樣沉不住氣。王尚書與安溪候表面上關系雖好,但其實一向都不算是交心的朋友,因此王尚書絕不會向安溪候提起自己真正的憂慮。
王尚書當著安溪候的面,什么都沒多說,只是嘆了口氣,說旁的他不管,他刑部的案子都已經快堆到天花板,朝廷再這樣亂下去,怕不是要干脆停擺到時不光他刑部兜不住,其他衙門恐怕都一樣,因此他不能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