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就是這樣,只愿意相信自己認定的事實。就算將證據甩到他們臉上,他們也只會認為是上官靜為了鏟除異己,想盡辦法羅織罪名而已。
假的,都是假的那都是太子妃這個狐媚惑主、掩袖工讒的妖妃殘害忠良的手段。
甚至,還有人將上官靜之前賣官鬻爵的事又拿出來說,還有人提及了眼下正在府中停靈的武定侯,各種風言風語傳上官靜身為其女,卻連葬禮都只露過一面。
大周朝以仁孝治天下,而太子妃殘害忠良是為不仁,父死不執喪是為不孝,這種女人身為太子妃,將來還要成為大周國母,實乃亡國之兆。
況且太子妃身為女子不知安守本分,竟然犯了后宮參政的大忌,太子怎能因為貪戀美色,而容忍這種女人染指朝政。
外頭輿論發酵得很快,甚至隱隱還有幾分燒到太子蕭景珩身上的架勢。這回倒是無需上官靜故意推波助瀾,畢竟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那種自詡清高,自認代表普世價值體系,認為女人的價值就是在后宅生孩子、伺候男人的酸腐文人。
他們靠剝削女人活得既得利益,怎么可能輕易容忍有個女人突然壓在所有男人頭上,坐在了朝堂上
甚至于,對于這些十分普通卻又十分自我感覺良好的文人而言,女人都能坐在朝堂上議政,他們又憑什么不可以
在他們心理,就算是科舉落地的末路秀才,總也比一個女人強遠了。
父權至上的社會對女人參政的抵觸太過嚴重,因此甚至都無需有人在幕后特意使力氣推波助瀾,只要稍加引導,就能形成有效的輿論聲浪。
很快的,對于太子妃上朝的反對聲浪壓到了一切,包括之前沸沸揚揚的蘇大學士舞弊案以及陳丞相以權謀私的流言。
京中輿論形勢變得這么快,陳丞相和蘇大學士其實都有幾分樂見其成,甚至還暗暗派人在背后推波助瀾。
兩人都覺得,因為太子太過不謹慎,才帶著太子妃上朝,這樣的反對聲浪之下,太子妃應當很快就會被趕回后宮,因此不如趁此機會,一舉靠著太子妃將自己洗白。
畢竟他們覺得,就他們身上的這些污點而言,女人參政很顯然更讓人無法容忍。
他們同時也在等朝臣們對于一個女人壓在頭上這事兒忍無可忍。皇上罪己思過不上朝,太子年輕冒失帶著女人上朝,朝臣們如何信任這樣的太子攝政
他們必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主心骨站出來主持大局,帶領他們導正局勢,穩定朝政。
而陳丞相和蘇大學士都認為,自己就是那個主心骨。太子妃上朝一事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柳暗花明,帶給他們最合適的,重新走入朝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