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自己的兄長皆為舉人,他鄉試第三,兄長第六,宋府一府兩舉人,被稱為“奉新二宋”。
只不過可惜的是,接下來進京剛考,第一次遇上了震驚朝野的科舉舞弊,第二次兄弟二人也還是名落孫山。
一次又一次的科考,一次又一次的落第。
六次科考落第,二人都已至中年。
宋應星選擇了回到家鄉,照顧體弱多病的老母,并開始整理筆記。
后來,兄長與老友都開始當官,宋應星通過他們,開始接觸到了桑蠶、火器之類的東西,增長了自己的見聞與學識。
他還是一心寫自己那本實用之書。
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天工開物》還是一本圖文并茂的書,里面還有許多宋應星親手所畫之圖,栩栩如生。
這本書不僅僅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全書總共分為三大卷,十八小卷。
以【乃粒】篇作為開篇,以【珠玉】篇作為收尾。
有著“【貴五谷而賤金玉】”之意。
也正因此,在制作這一期時,才會選擇以袁爺爺和宋應星作為古今之呼應。
書成之日,兄長與老友在一旁見證。
兄長道:“不作溢美之詞,不作浮夸文章!”
老友道:“書中要包羅先人之智慧!”
宋應星道:“書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藝!”
然后,三人齊聲高昂,用力一揮衣袖,道:“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對于考生來說,這是無用之書。
可對于另外一些人呢?
這是一本無比實用的神作啊!
老年宋應星坐在駱墨身旁,開始敘述起了兄長與老友一一離自己而去,兄長更是在前朝覆滅之時,自盡隨前朝而去。
整個節目,每個舞臺之間,都有構架住橋梁。
只見一道光橋上,出現了已經離世的二人,他們與老年宋應星站于橋的兩端高聲對話。
“你老了……”
“瞧你這樣子,肯定又下田去了吧?”
一句又一句的交流,兩位已故之人朝著宋應星道了一聲:“賢弟!保重!”
三人站在光橋兩端,遙相對拜。
等人三人起身,已逝的兄長與老友齊齊轉身,即將消失在光橋上之時,那個已滿頭白發,卷著褲腿,穿著破舊的草鞋,腰都已經無法挺直,真如田間老農一般的宋應星道:
“兄長!伯聚兄!”
“應星………想你們。”
二人大笑,消失于光橋之上。
接下來,有了一段轉換情緒的情節,然后,駱墨便帶著老年宋應星走上了光橋,給他介紹今人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看到了高鐵,看到了飛機,看到了潛艇。
彈幕中,有觀眾留言道:“像極了小孩子向家長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
宋應星帶著一臉的期待與好奇,通過光橋,走到了袁爺爺的那片稻田。
他看著稻田里的水稻,雙眸立刻圓睜,穿著草鞋的駝背老人開始快步向前,走到水稻旁看個不停。
這里的水稻,比他青年時期于田間發現的那株,還要高,還要大,顆粒還要飽滿!
駱墨對他介紹道:“這是一位姓袁的科學家,他研究出來的高產水稻。”
“您現在看的這塊田,應該是第三代水稻,雙季稻。”
“目前正在努力突破畝產……3000斤!”
宋應星一臉震驚,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道:“三千斤!?”
“我們那個時候畝產五六百斤就已經算高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