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現在的皇太子,肯定是在這個時候可以影響到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為了維護皇太子的威嚴,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顯然也會委曲求全。
老朱這個時候看似不打算繼續和小小朱掰扯,直接說道,“戶部,掌朝廷戶籍財經,領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郁新罷官,戶部尚書不能空缺。”
老朱的話讓不少人覺得表情古怪,要知道在洪武朝的時候,六部尚書經常空缺,那才是常態。
看了一眼滿朝武,老朱一錘定音。“浙江布政使王鈍廉慎,頗有官聲,遷戶部尚書。”
王鈍,這是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就考中進士,也曾經是元朝的知縣。在大明朝,征授禮部主事、升任長沙府通判等等,歷官福建參政、官至浙江布政使,現在年逾七旬任戶部尚書。
對于這個人選,不少人覺得意外,因為王鈍可以說是前朝臣子,在大明朝基本上一直都是任地方官,幾乎沒有什么京官的經歷。
而且這一位也是開封府人,算得上北方人了,畢竟靖康之恥后,開封也不在漢人治下。
只是現在也沒什么好奇怪的,很多人甚至覺得王鈍可以異軍突起的成為戶部尚書,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地方官、親民官的經驗。
畢竟英示皇帝有意讓六部尚書知曉民間百態,已經規定了六部尚書必須要有地方官的經歷,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這些,其實也讓不少京官叫苦不迭。
比如說在翰林院一直苦熬的清貴,或者是一些一直在應天府打轉的京官,他們的仕途似乎已經看到了天花板,沒有地方官的履歷就限制了他們的升遷。
看似只是對六部尚書有這樣的要求,可是誰也明白這樣的要求實際上也可以延伸,六部的侍郎實際上也應該要有地方官的經歷。
再者就是想要成為六部尚書,肯定是要有主政一方的經歷,這不是說當個入仕初期當個知縣就算是補足了地方官的履歷,沒有一定的品級的地方官也是不能被納入考察的。
老朱這個時候繼續說道,“先應天府知府阻塞百姓上訴,雖有皇太子懲處,尚且不足,罷官發配高麗以觀后效。”
這一下大家也不說話了,應天府知府那不只是倒霉而已,也確實是知法犯法,小看了洪武皇帝對于百姓的愛護。
這一次發配高麗也算是好事,要不是因為現在高麗缺少一些官吏,說不得這就是要被抄家滅族了。畢竟洪武皇帝對于此類的官員,向來都是不會心慈手軟的。
“戶部右侍郎黃官,兼任應天府知府。”老朱這個時候繼續開口做出安排。
大家也不覺得意外,應天府知府這個位置到底是特殊,平時也確實有著六部尚書兼任應天府知府的例子,算不上有什么好意外的,大家也都覺得可以接受。當然,可能也確實不敢有什么反對的意見。
對于老朱的這些安排,大家也沒有什么意見,畢竟洪武皇帝也不是越級提拔一些人。雖然有些人選可能不太讓一些有心人滿意,但是也不好找出什么反對的理由,只能認了。
就是這么的快刀斬亂麻,老朱這也是一口氣的將這些比較敏感的官職給確定了。說不定這樣的安排,也確實是有著那么一些影響著朝堂格局、走勢。
朱允煐顯然不需要刻意的去關注朝堂上的這些事情,主要原因就是老朱的這些安排,朱允煐早就心里有數。甚至這個劇本就是朱允煐安排的,老朱和小小朱在配合著演戲呢。
朝堂上的事情,朱允煐可以不去關心,可以繼續批閱著奏折。
休沐什么的,對于朱允煐來說也是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