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這個時候就端正態度,直接而干脆的說道,“臣領旨。”
對于朱橚如此態度,朱允煐自然是非常滿意的。如果朱橚這個時候擺出皇叔的架子,或者是在這些個時候犯渾,那么朱允煐自然也就會比較尷尬、為難。
畢竟老朱才剛剛過世,朱允煐這要是立刻就對宗室嚴苛起來,或者是找些理由懲罰宗室,到時候說不準會有一些膽大包天的宗室跑去孝陵哭廟,或者是弄出來一些議論,讓天下傳出皇帝不親宗族的民聲。
這些實際上都是非常現實的,朱允煐雖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只不過很多的事情也確實不是隨心所欲,有些個事情也確確實實需要他稍微的權衡一下。
名聲什么的還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朱允煐不在乎有些名聲,可是有些名聲還是在乎的。或者說作為皇帝,他需要在乎的也就是大明朝的名聲,他應該成為天下子民的表率。
說到底這就是家天下,千萬不要小看宗族的力量,不能小看了傳統觀念的影響。
朱允煐也只能笑著說道,“說起來咱也是無奈,遷都之事是皇爺爺早就定下來的。只是皇爺爺剛走,這就有些人按捺不住了,總是想著要留在這江南富庶之地。”
朱橚就不說話,他其實算得上最早知道他的父皇、皇兄想要遷都的人之一,他也明白應天府算不上最好的京師之選。這里確實太富庶了,會讓文臣武將習慣了江南繁華。
別的不說,在江南富庶之地享受著歌舞升平,可比在北方苦寒之地受罪要強太多了。
朱允煐這個時候也繼續說道,“五叔還是先領著宗室去北平,北平府一應王府、公主府也是修好了,宗室遷過去倒也無需擔憂沒有棲身之所。雖說早些年中山王、開平王破北平,只是這些年一直在修城,北平府也不再是最初那般凋敝。”
這也算得上實話,北平府多少和元大都有一些關系,算起來還是有些基礎的。
所說當初攻破北平后,那里一片凋敝,但是自從洪武四年開始,對北平也是在慢慢進行一些改建,哪怕最開始的兵站,但是這些年實際上也有著持續的修筑。
尤其是在確定了北平就要成為大明都城后,更是以應天府的皇城為藍本,北平府初具規模了。
朱橚自然也明白這些,笑著說道,“陛下,臣想宗室都愿遷都北平,萬萬不敢違逆圣意。”
這也算得上一個說話的學問了,這里的圣意,可以指的是洪武皇帝當年的旨意。自然也可以說英示天子的旨意,這同樣是圣意。
其實在老朱離世后,朱橚也算得上比較快速的調整了自己的一個態度。在面對眼前的大侄兒,朱橚可不敢大意,這就是大明的天子,不能只是想著叔侄,也不能只是在乎自己的皇叔的身份。
“五叔去了北平,當繼續修好孝康大典。”朱允煐嘆了口氣,說道,“這部大典,皇爺爺在的時候就一直盼著,只可惜也就是看了點初編。”
朱橚稍微有點尷尬,他是負責編纂孝康大典的,這么幾年也確實有些進展。只不過想要編纂一部真正的大典,不是兩三年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飽學之士。
朝廷給與的支持是足夠的,起碼英示天子一直都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這要是一直都沒辦法有些進度,朱橚肯定也是沒辦法交差的。
看著朱橚,朱允煐繼續說道,“五叔還要編纂大典,可以將翰林院的學士帶去一些,文淵閣、大本堂所珍藏古今圖書,也盡可搬去北平。”
朱橚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才好了,這個時候也只能勉強露出笑容,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
明擺著就是皇帝將他當槍使了,帶走翰林院的一批人,將皇家珍藏的古籍等等也一并帶走。這明明就是皇帝的安排,可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周王打算修書所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