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認錯,去拜祭長孫操老爺子,作為皇帝,這做得已經夠到位的了。要是下罪己詔,就要把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未免太過了。
戶部尚書高履行趕緊上來打圓場,“圣人既已認錯,只要重續婚約即可,罪己詔就免了吧?”
高履行的姑姑是長孫無忌的娘,兩家一直關系甚好,高履行又是世襲的申國公,他的面子長孫無忌得給。長孫無忌當時退了下來,等著李治的反應。
李治很尷尬,“這個,強扭的瓜不甜,衡山公主既然無意長孫詮,朕下旨勉強,昨日公主險些自戕。朕看……這續婚之事……”
李治手下也是有孤臣的,見皇帝被長孫無忌逼得話都說不連貫了,鄭國公魏叔玉站了出來,“趙國公,不要欺人太甚。你長孫家已經娶了三個公主,人要知足,何逼迫圣人至此?
況且蘇節帥有大功于國,為江山社稷計,衡山公主下嫁乃是英明的決策。長孫家為國之柱石,做事當為國家計,何私心如此乎?”
魏叔玉是魏征的兒子,傳承了老子的一身正氣,當庭指出長孫無忌的不是,這是冒了殺頭罷官的風險。
李治暗暗點頭,難怪父皇喜歡魏征,就這么敢言的派頭兒,把我想說的都說了,這魏叔玉我一定是要保的。
長孫無忌見眾臣都似乎同意魏叔玉的觀點,回頭一看,一直作為自己搭檔的褚遂良卻不在。嗯,褚遂良前些日子剛被李治找了個由頭貶為同州刺史了。
皇帝年紀漸長,有了自己的想法兒,漸漸地不聽話了,開始剪除自己的羽翼。長孫無忌心中不滿,一指魏叔玉,“你自己娶不到衡山公主,就嫉妒我長孫家不是?”
回頭看向了帝師于志寧,“燕國公你說說,公主在守孝期間,連先皇指婚的長孫詮都沒嫁,如今反而要嫁蘇小帥,這是不是不合孝道?”
沒有褚遂良幫腔,長孫無忌認為于志寧這個老頑固是一定會支持自己的,畢竟公主守孝不嫁長孫詮是他提出來的,難道嫁蘇小帥就不需要守孝了么?
李治也緊張地望著自己的老師,這位老師最是尊古崇道,昨天他一直擔心的就是老師反對。自己講道理又說服不了他,這可怎么辦?
于志寧咳了一聲,“老夫認為,衡山公主下嫁蘇節帥,于情不合,于國家卻是有利的。孝道為小,國家事大,當可奪情。
昔日老夫家慈病逝,老夫回家守孝,是先皇奪情起復,將老夫留在了朝堂。今衡山公主之事,可循太宗皇帝之故智也。”
這老學究竟然是支持自己的皇帝學生的,老頭子一身正氣,回頭看向群臣,“一家一姓的私利事小,朝廷的大事為重,你們怎么看的?”
老頭子作為孤臣,在朝臣中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正準備去征高句麗,調兵遣將,還沒有出發的李績站了出來,“某認為,此事乃是圣人的家事,應由圣人乾剛獨斷,非臣子可以置喙的。”
徐茂公(李績)的威望更高,于志寧和他這一表態,誰要是反對衡山公主下嫁,那就成了只有私心,不顧朝廷利益,還僭越地管皇帝家事的亂臣賊子了,一時誰也不敢替長孫無忌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