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剛剛聊天時,透露一點水稻風聲,也是他故意的,因為他能改變玉米,也能改變水稻,最好的合作伙伴當然是袁老。
只不過,袁家最近這幾年,也是麻煩纏身,焦頭爛額,可以說,成也水稻,敗也水稻。
在2000年左右,那時候袁老70歲,他的雜交水稻研究就陷入了瓶頸,各種常規的育種方式都已經用遍了,還想再提高單畝產量,非常困難,只能全世界到處找野生水稻種子。
坐等不是辦法,于是袁定洋去港島學習轉基因技術,袁老也開始改口,說科學家可以研究轉基因技術,但還是保持謹慎樂觀,不會輕易大范圍地推廣轉基因種植。
本質上,袁家父子支持轉基因技術,還是想從分子生物學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提高產量。
社會上有一些謠言,說袁窿平收了錢就喪心病狂地支持轉基因,造謠者也不想想,袁老已經那么出名了,都被民間尊為“稻圣”“當代神農”了,錢也夠多,上市公司股東,他會讓自己晚節不保?
袁老年紀大了,袁定洋本意接班。
但父親的巨大光環,讓袁定洋肩膀上的壓力非常大,他視父親為權威,父親和他自己,都迫切地想做出一點成績來。
袁定洋精通分子生物學,但這門技術想要突破,同樣非常困難,他兢兢業業工作了十幾年,即使當上水稻研究所主任了,也還是沒能得到有效突破。
而袁家團隊,這些年肩上的重擔越來越重,快要扛不起了。
重新坐下來后,袁老還說著抱歉,楊順當然不會介意,還想著要不要悄悄送一些“能量丸子”給袁老喝下。
兩人談的很愉快,袁老對水稻技術的探討,還有對楊順那個南山風景區的建設,都很有興趣,最后還提起紀錄片的事。
袁老問道:“聽說你在搞蝦稻?”
“我那是在蝦搞,我有個同學叫肖健,他遠房親戚在搞小龍蝦養殖,一年賺百萬,他眼紅了也想學著開展副業,問我能不能改進蝦田,搞個蝦稻并存,弄雙倍收入。”
楊順不好意思道:“我對養蝦不懂,那就只能往水稻上想方法了,最后出了點主意,提供了一點種子,看看他的蝦稻田能不能讓水稻產量漲起來。嘿,我純粹鬧著玩兒呢!”
大家都在笑,這事其實袁老團隊也有研究,袁定洋就說:“我們湘省吃蝦也很厲害,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前幾年我們就立項搞過,效果還不錯,有機稻畝產能達到400多公斤。”
“哇,這個已經很厲害了,我同學他們自己種,畝產250公斤已經不錯了!”
楊順很佩服,他趁機問道:“袁老,我想了解一下現在雜交水稻的現狀,我聽說,您的超級稻已經實現年畝產1600公斤的世界記錄?”
袁老很平靜地說道:“畝產幾十萬斤也不是沒出現過。”
楊順一樂,確實,吹牛逼又不用寫論文,放衛星只需要一張嘴,最多把隔壁田里的稻子算成自己田里的產量,袁老就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那種事見多了。
可科學是吹牛能吹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