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邊塞詩乃是大名鼎鼎的詩圣所著。
當時詩圣眼見得諸國爭雄,混亂不堪,禮崩樂壞,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心生感概,為抒胸臆而發。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
所以有大家高人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
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十分契合兵家思想。
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
后四句又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圣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
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
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
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
可惜當時的諸國君主正是壯志昂揚,想要一統山河,建立一個永恒的王朝,做成前無古人,足以青史流芳的驚天之事。
所以詩圣這篇詩未曾起到作用,只如一顆小石子落入驚濤駭浪的大海中,連一點漣漪都沒有激起。
但是我本人十分贊同、推崇詩圣觀點。
當然了,世上書本經典萬千,里面有著無數的金玉良言。
但是卻也未曾見世人太過珍惜和吃透,更遑論我王野這半桶水學問?
所以對于我今日一番話,你們二人就權當茶余飯后消遣罷了。
覺得有道理就記著,沒道理就扔掉,自己再去書里去找,去看,去行萬里路,自己去悟。
就在周安然崔澤二人閉目凝神,認真感悟詩圣這首邊塞詩的傳承印記之時,王夫子在一旁撫掌感慨。
而周安然崔澤二人此刻雖然凝神閉目,但是王夫子的一番話卻纏繞于耳,深種于心。
也不知過了多久,當二人初步掌握了戰詩詞的傳承印記之后。
緩緩睜眼,環顧四周,卻發現四下無人,王夫子早已悄然離去。
但耳邊猶回蕩著王夫子一番淳淳教誨。
雖然王夫子沒有細說這首戰詩詞的品級高下,顯得云淡風輕的就將之傳授給了周安然和崔澤二人。
但是經過一番初步接觸了解之后,二人卻覺此詩所蘊含的道理深似東海。
仿佛一座巨大的寶山,擁有著極其富余的寶藏留待二人去挖掘。
能使人有如此感悟,可想而知王夫子所傳授的這首戰詩詞品級之高。
恐怕超乎周安然崔澤二者想象!
驀然受了王夫子此等傳道大恩,以周安然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性格,在無法報答恩情之時,自然心中惴惴。
于是趕忙站起身來,對著先前王夫子所站位方向長揖行禮,久久不起。
“周師弟我們走吧,至于王夫子大恩大德,我們銘記在心即可,如若有朝一日能夠報答定要竭盡全力。”
良久,崔澤將周安然扶起,四目相對,認真道。
周安然重重點頭,兩人緩緩回歸。
簌簌。
原地,忽有一陣風吹起,戲竹弄葉,徐徐飄向遠方。
最后纏繞在一位讀書人的衣袖間,仿佛一位天真貪玩的稚童,一會兒鉆進讀書人衣擺中,隨即將之掀起;
一會兒又將其梳理整齊的發絲弄亂,吹得漫天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