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北伐,前三次大獲全勝,殺到蠻族失顏色,于戰爭來說,前三次的北伐,已經報仇雪恨,也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后面四次完全不需要繼續北伐,可大魏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北伐,難不成許愛卿以為先帝當真嗜殺好戰嗎?”
女帝如此說道。
這話,也算是解開了許清宵心中一個疑惑了。
許清宵的的確確好奇,大魏七次北伐,前三次也把蠻族殺的哭天喊地,從戰爭的角度上來看,絕對是穩賺不賠的。
沒必要徹底屠干凈蠻族,因為繼續打就是浪費,殺了蠻族七成,為了徹底剿滅蠻族,發動新的北伐,不利國也不利民。
武帝沖動不說,六部官員豈能坐視不管?按照戶部傳統,怎可能讓武帝繼續打?
完全沒必要啊,打贏了也不賺,打輸了血虧。
可武帝不但打了,而且還進行了四次北伐,這要不是大魏實在扛不住,估計第八次第九次都有可能。
也正是因為最后四次的北伐,原本應當是神武大帝,現在史書上僅僅只是武元二字,代表著大魏王朝從經濟發展,又重新變回戰爭發展。
許清宵一度好奇武帝為何這般,現在徹底明白了。
原來圖謀的東西,居然是中洲仙藏啊。
雖然不知道是什么,可聽名字也知道,絕對不是普通東西,通過方才女帝說的,得中洲仙藏者,可得天下。
對比一下,武帝這么沖動也正常,誘惑太大了。
擊敗蠻族,大魏王朝只是再變強一點,依舊被突邪王朝和初元王朝限制著,而得到中洲仙藏,直接統一天下。
跳過統一中洲,直接統一天下,換誰誰不心動?那個帝王不會心動?
合情合理。
此時此刻,許清宵大致搞明白武元年間發生了什么事情了。
靖城恥后。
武帝登基,霸氣回擊,三次北伐,打到蠻族哭天喊地,但武帝也因為這場戰爭,發現中洲仙藏的秘密。
從而為了得到仙藏,不惜繼續發動戰爭,四次北伐,得到了東西,但應當是沒有全部拿到,而為了讓大魏后代君王得到仙藏。
將太子送出,秘密藏在太子身上,而關鍵物品,全部被武帝藏起來了,也就是武帝遺寶。
許清宵只能這樣去推算,按照最合理的方式。
至于為什么不留給女帝?這個許清宵直接就想到了,不是不相信女帝,也不是帝王真的無情,而是兩點。
第一,他不知道女帝能順利登基。
武帝當年的旨意,是讓皇室和六部抉擇誰繼承皇位,皇室選擇了女帝,六部選擇了女帝,文宮也選擇了女帝。
這一點出乎武帝預料之外。
第二,他不確保女帝能不能穩固江山。
真什么都交給女帝的話,大魏王朝背后可是有幕后黑手啊,這個幕后黑手很有可能就是文宮那個黑手。
要是被對方拿到了,為別人做嫁衣是小事,更主要的是,大魏也要亡國,人家絕對不會放過大魏的。
所以保守起見,送出太子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換句話來說,武帝已經做好了自己得不到,也不讓別人得到的準備。
最起碼,大魏王朝還在,最起碼天下生靈不會慘遭毒手。
這是沒辦法的辦法,也是最穩的辦法。
但眼下有四個問題擺在許清宵面前。
誰在幕后支持女帝登基?
他為什么要支持女帝登基?
幕后黑手到底是誰?
他到底有什么圖謀?
前面兩個問題,想來要不了多久或許就能得到解答,懷寧親王等不及了,遲早會造反的,而自己也遲早會與懷寧親王正面交鋒,不是懷寧親王,其他王爺也不會坐視不管。
倘若懷寧親王不造反,那就更好說了,自己直接騎臉詢問,反正這些藩王也活夠了,該殺就殺,該削就削,大魏想要徹底安安靜靜發展,藩王必須要處理。
是必須要處理。
真正困擾許清宵的問題,是后面兩個。
幕后黑手是誰,是不是文宮那個?這家伙到底再圖謀什么東西?中洲仙藏嗎?可為什么又要涉及文宮?影響儒道一脈?
一時之間,一個又一個事情出現,讓許清宵真的有些應接不暇了。
終究是自己太小看了這個世界,還以為做到這個程度,就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現在看來,路還很長啊,不把這個家伙揪出來,自己就別想過好日子了。
不過萬幸的是。
自己的異術可以得到解決,不然的話,那自己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