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城外的農田房舍卻是沒有辦法,戰火一起,多被破壞殆盡。于是每次戰后的處理工作都極為復雜。這也是姜子牙事務繁忙的原因之一。
好在西岐大戰之后總有繳獲,又有各路諸侯的朝貢,這才能支持得起這來來回回的破壞。
楊拓幾人行至城外,如今大戰剛止。一眾城外的百姓,都忙著查看自家的損失。
沒有損失的興高采烈,損失慘重的哭爹喊娘。
有房子被搗毀的,有田地被踐踏的,還有山川河流被打碎的,更本就找不到家。
好在姜子牙派有專人負責此事,對受難的民眾予以補嘗。雖然不能恢復以往的生活,但總不至于餓死路旁。
不得不說文王與武王還是當得起圣主的稱呼,治下的百姓多有安居樂業。在這動亂的時代,那卻是難能可貴。
西周奉行“井田制”,就是每八戶百姓,平分一塊長寬都一樣的田地,然后均分為九塊。每家都種自己邊上的那一塊,將收成的十分之一上交國家。
剩下中間那一塊,大家都可以去種,這塊田收獲的糧食完全歸國家所有,算是這八家百姓集體向國家納稅。
而公家的田收成如何,全看那八家百姓的公德心了,有時一年過去田里只剩野草也是正常的。
不過西岐百姓感念文王與武王的恩德,公家的田地打理得也是十分仔細。
所以西岐收上來的糧草總是多余其他諸侯,日復一日,就造就了西岐的王道樂土。
雖然西岐百姓在整個天下來說,已經算是過得很好了。
不過在楊拓看來,依然是很艱苦,往往一年到頭,也剩不下多少糧食。
楊拓看后,只覺得任何時候的百姓都是一群不容易的人。即使在這仙、神滿天的世界,依然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付出辛苦的勞動,才能有些許微薄的收獲。
楊拓仔細看了一圈,心中也有了一些計較。
這糧食的產量,主要還是得看天、地、人三方面的因素以及種子的質量來決定。
種子自古就有官府在挑選良種,種子的改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然后就是天、地、人三個因素了。天就是指天時,雨水的多寡更直接決定著糧食的產量。
地指的是地利,土地的肥沃情況,田地所處位置及灌溉情況。種地是不可能完全依賴天時,什么時候澆灌也是重中之重。
至于人,那就是指種地的技術了。有人種的好,產量高,有人技術差,產量低。
這就需要有人來總結經驗,將有益的經驗傳送給大家,讓大家共同學習,一同進步。
轉了一圈,楊拓發現自己能做的也不多。
他總結了幾條,第一:就是要做好種子的篩選工作,選出更優秀的種子,一代一代的改良。還要讓官府挑選出更多可以食用的糧食種類。
第二:派人查看收成高的田地,總結經驗,將之廣傳天下。然后還需要改進農具,提高效率。
第三:修建灌溉系統,規劃好水源的使用。還要想辦法增加田地的肥力。
第四,總結天象,讓百姓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不能光憑經驗。雨多防洪,雨少防旱。
只要能在這四點中多做一些,百姓的生活就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