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理念,信念之間的爭斗,更是兇狠。門派之間的爭斗,或許就是資源氣運的爭奪。
學說之間的爭斗,則需要推廣自己的學說,消滅其余的不同學說。與其相違背的學說,就是異端。異端在任何時候,都比敵人更加可惡。
最形象的例子,就是魔道之爭。“魔”與“道”在根本上就不一樣,所以很難共存,這就是理念上的差異。
其中一方,心心念念就是想將另外一方消滅。有言道:道消魔漲!更有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與魔,不止是教派之爭,也是學說之爭。他們既是最大的教派,也是最高的學說。
除此之外,還有佛道之爭,佛魔之爭等等,最根本上還是理念上的區別。
就楊拓自己也知道,當儒家壯大之后,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
在這個過程之中,肯定不是那么一帆順利,必然是經過無數的爭斗與死亡,方才得到的結果。
作為獲勝一方的儒家尚且如此,那么作為失敗的百家,損失又當是何其之重。
這其中的兇險,一點也不比封神之戰差上分毫,稍有不慎,又是一場巨大的劫難。
是以,楊拓在一開始就放棄了收益更大的幾門顯學。其獲得的越多,途中的危險也就越大。
縱是楊拓如今乃是大羅道尊,也不敢有絲毫的大意。畢竟能夠下場傳播學說之人,又有幾人是等閑之輩。
即便不是大能轉世,也是秉持天地氣運而生的天之驕子。傳播學說畢竟不是眾仙斗法,不是你的修為高就可以為所欲為。
學說的傳播,更注重的是理念的認同感。其中的爭斗雖然沒有刀光劍影,卻也是一點都不簡單。
楊拓之所以選擇了史家,除了史家更適合他的“道”,更因為史家牽扯到的爭斗,相對會小許多。
二人的交談還在繼續,碧霞元君因為自身的一些原因,暫時沒有時間下山。
但是不妨礙他對楊拓的學說產生興趣,楊拓既然下山傳播學說,那么他的學說必然已經有了一個雛形。
碧霞元君對此也有幾分好奇,思索半晌,她方才開口問道:“道友此次下山,不知以何種學說教化眾生?”
楊拓見碧霞元君詢問,也樂意將自身的學說傳播開來。學說不同于功法,越是受人推崇,就越是能夠匯聚功德氣運。
楊拓隨即答道:“我雖未將一身所得融會貫通,形成一門學說,確也還算有所得。”
“因為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學說,我另辟蹊徑,著有《史書》一部,匯聚先賢智慧,以警后人,當可于眾生有所增益!”
碧霞元君聞言,眼中一亮,她雖覺得楊拓或許已有雛形。卻不想其已經著書立傳,自成一系。
她頓了頓,開口問道:“不知我可否有幸,得聞道友大道?”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楊拓自成一系,著書立傳。她若是能夠得聞一二,或許對自身大道也能有所啟迪。
再加上學說本就需要大力傳播,是以她才冒昧開口。
楊拓呵呵一笑,道:“這有何不可,今日請娘娘一觀,也好請娘娘指點一二。”